时间: 2025-04-24 01:05:3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5:24:28
成语“前倨后恭”字面意思是“前面傲慢,后面恭敬”。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在对待他人时,最开始表现得很傲慢、冷淡,而在后来又表现得十分恭敬,形象地描绘了人际关系中的虚伪和态度的转变。
“前倨后恭”源于古代的社会交往*俗,常用于描述那些在地位、权力或利益面前,态度变化很大的人。这一成语在古代文献中虽然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其意象可以在许多古典文学作品中找到。例如,历史上许多权臣或富商在对待不同社会阶层的人时,常常表现出这种态度的转变。
该成语适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社会中,人际关系非常重视礼仪和面子。成语“前倨后恭”反映了这种文化中对虚伪和不诚实态度的批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职场中,这种行为仍然存在,常常引发对人际关系真诚度的思考。
“前倨后恭”让我联想到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那些表面恭维但内心却对他人极为冷淡的人。这种行为常常引发我的不满,导致对这种人的警惕和疏远。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同事,最初对我很冷淡,后来因为我在项目上取得成绩而对我竖起了大拇指。这让我想到了“前倨后恭”,并促使我在职场中更加注重与人的真诚关系。
在一首诗中,我试图使用“前倨后恭”:
初见时你冷若冰,
转眼间却笑盈盈。
前倨后恭虽常见,
真心相待更可赢。
在英语中,“two-faced”或“hypocritical”可以表达类似的意思,指的是对他人态度的变化和不一致。然而,中文的“前倨后恭”更强调了对比和转变的过程,细腻之处更为明显。
通过对“前倨后恭”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仅是词汇的组合,更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意义。在日常交流中,理解并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观点,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后汉书·袁绍传》:“绍前倨而后恭,非其故也。”
《汉书·王莽传上》:“莽前倨而后恭,非其故也。”
《战国策·齐策四》:“孟尝君前倨而后恭,非其故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伯前倨而后恭,非其故也。”
《史记·苏秦列传》:“苏秦笑谓其嫂曰:‘何前倨而后恭也?’”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求父亲给他新皮袍和百两黄金,前去秦国游说他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只好灰溜溜地回家,嫂子连饭都不给他吃。他并没灰心,闭门读书,甚至用锥刺股来提醒自己,后来他成为六国的丞相,回家时嫂子跪地不敢抬头
帝有葛仙翁笑诞:“猴子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