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0:3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09:49
成语“平心而论”的字面意思是“以平和的心态来讨论或评论”。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评价事情时不带个人情感的偏见或成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分析和讨论问题。
“平心而论”出自《孟子·告子上》,原文为:“平心而论,万物皆有其理。”这句话强调在讨论事情时要保持内心的平和,才能更好地理解和分析事物的本质。孟子提倡以理性和公正的态度来看待问题,这一思想在后来的文献中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传播。
“平心而论”常用于正式和非正式的对话中。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某种理性的看法;在日常对话中,人们则可能用它来引导讨论,使谈话更加理性和客观。在演讲中,演讲者可以借用这个成语来强调自己观点的公正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平心而论的态度被视为一种理智和成熟的表现。它强调理性思考的重要性,尤其在集体讨论和决策中,保持公正的态度有助于减少冲突和误解。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态度在各种社交场合、商业谈判和公共政策讨论中仍然具有重要的适用性。
“平心而论”给人一种冷静、理智的感觉,它鼓励人们在面对争议时能够保持客观的态度。这种态度往往能帮助减少情绪带来的困扰,使沟通更加顺畅。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小组讨论中,大家对于一个项目的方向意见不合。在这种情况下,我提到“平心而论”,鼓励大家从理性的角度分析问题,最后我们达成了一致,而不是因为情绪激动而发生争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月明点滴心如水,平心而论话语轻。若问世间何所愿,唯愿真诚伴长风。”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如“to speak with an even mind”或“to speak objectively”,这些表达同样强调在讨论问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不同文化中,平和的讨论方式都是被广泛认同的价值观。
通过对“平心而论”的学,我认识到在交流和讨论中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是多么重要。它不仅能提升沟通的质量,还能促进更有效的决策。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一成语使我更能够在复杂的讨论中保持清晰的思路。
平心而论,王弻始变旧说,为宋学之萌芽。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平心而论,曹操之才,非不济也。”
《后汉书·班超传》:“平心而论,超之功名,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汉书·王莽传赞》:“平心而论,莽之篡位,非一日之积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心而论,平原君之为人,亦可谓贤矣。”
《左传·宣公十五年》:“平心而论,吾子之言,未为过也。”
当前踧落,固是数之不偶,~,文亦未便登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