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6: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6:04
成语“神怡心旷”由“神怡”和“心旷”两个部分组成。“神怡”指的是神情愉悦、心情舒畅;“心旷”则是指心情开阔、没有压抑。整体的意思是指人的精神状态很好,心情愉快,心境开阔,通常用于形容一种轻松愉悦的状态。
“神怡心旷”并没有固定的历史来源,但它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心境的描述。类似的表达在古典文学中频繁出现,反映了古人对心理状态的关注。在古代诗词中,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心境的关系,表达出一种与自然和谐的愉悦感,增进了成语的文化内涵。
“神怡心旷”可以用于多种场景: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心灵的宁静与自然的和谐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成语“神怡心旷”反映了人们对宁静与美好心境的向往。在现代社会中,面对快节奏的生活,能够拥有“神怡心旷”的心态显得尤为重要,强调心理健康和生活质量。
“神怡心旷”给人以舒适、放松的感觉,联想起与家人朋友相聚的时光,或是在自然环境中放松身心的瞬间。它传达了一种理想的生活状态,提醒人们在繁忙中寻找内心的安宁。
在我生活中,有一次去海边度假,站在海岸边,望着无边的大海,心中感受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轻松与愉悦,正是“神怡心旷”的真实体验。此时,我深刻理解到放松心情的重要性。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运用:
晨曦初照山河翠,
清风拂面心自开。
神怡心旷随云舞,
自在逍遥不觉回。
在英语中,“peace of mind”可以与“神怡心旷”做比较,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强调内心的平静与愉悦。不同文化中对于心灵宁静的追求,反映了人类共同的心理需求。
通过对“神怡心旷”的学*,我认识到表达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也让我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寻找“神怡心旷”的状态,能够提高生活的质量和幸福感。
不一时,只听得箫管悠扬,笙笛并发;正值风清气爽之时,那乐声穿林度水而来,自然使人神怡心旷。
《宋词三百首·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唐诗三百首·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宋史·文苑传·苏轼》:“轼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文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既去官,遍游东中诸郡,穷诸名山,泛沧海,叹曰:‘我卒当以乐死。’及观其书,神怡心旷,若有真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