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0:17:5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6:24
成语“神情自若”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的神态和情绪都显得非常自然、镇定,毫不慌张。基本含义是形容人在面对突发**或压力时,心态平和,表现出从容不迫的状态。
“神情自若”出自《后汉书·光武帝纪》,原文是“神情自若,居然无所失”。这句话描述的是光武帝刘秀在战斗中的镇定自若,表现出一种不慌不忙的风度。该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对于内心平静和外在表现的追求。
“神情自若”可以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神情自若”这一成语在**文化中常常与儒家思想联系在一起,强调个人修养和内心的平和。现代社会中,面对压力和挑战时,保持“神情自若”的态度被视为一种成熟和智慧的表现。
“神情自若”让我联想到冷静、智慧和自信。面对困难时,能够保持这种状态不仅有助于自身解决问题,也能给周围的人带来信心和安慰。这种情感反应也影响了我在表达时,努力追求一种从容的态度。
在我的一次演讲中,尽管临场遇到了一些意外问题,我努力保持神情自若,最终顺利完成了演讲。这让我深刻体会到镇定的重要性,也让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更加重视心理素质的培养。
在一首小诗中,我尝试使用“神情自若”:
风起云涌时,
心如止水波。
人间多波折,
我自神情若。
在英语中,与“神情自若”类似的表达有“calm and composed”。这种表达同样强调在压力下的冷静,但在文化上,西方社会更加强调个体的情感表达,可能更容易展现出紧张或激动的反应。
通过对“神情自若”的学,我认识到在面对挑战时,保持冷静的态度不仅能帮助自己更好地应对问题,也能影响他人。这一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各种情况下都要努力保持内心的平和与自信。
举出最普通的例子来说,当你随便走进一家澡堂的时候,你就会发现有些老工人,能够在滚开的热水中拧手巾,神情自若,并不烫手。
《明史·方孝孺传》:“孝孺神情自若,从容就义。”
《宋史·文天祥传》:“天祥临刑,神情自若,南向拜而死。”
《南史·谢朓传》:“朓神情自若,徐曰:‘吾岂以死生易节者哉!’”
《世说新语·雅量》:“王夷甫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不行?’族人时贫,已有醉意,因厉声曰:‘与尔何关!’左右皆失色,夷甫神情自若,徐唤左右,更置酒物,酣宴如故。”
《晋书·王导传》:“导神情自若,徐答曰:‘足下言是也。’”
周培公~地瞟了一眼王辅臣,带着轻蔑的微笑开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