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6:4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58:06
成语“窥伺间隙”字面意思为“在间隙中窥视和观察”。其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借助于微小的缝隙或不易被察觉的机会进行观察、监视或获取信息,通常带有某种隐秘性或狡诈的意味。
“窥伺间隙”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但它的构成词汇“窥伺”指的是偷偷地观察或监视,而“间隙”则强调了观察的方式是通过小缝隙进行的。成语的使用可能源于古代对隐秘观察的描述,反映了人们对信息获取的技巧和策略。
在文学作品中,该成语常用于描绘一种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或是某种潜在的敌意。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对他人行为的监视或关注。例如,在职场中,有人可能会“窥伺间隙”来观察同事的表现。
在某些文化背景中,隐秘观察可能与谍报活动或情报收集相关联。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的发展,“窥伺间隙”也可以引申为通过监控设备或网络手段进行的观察,反映了对隐私的挑战与讨论。
“窥伺间隙”带给我的情感反应是某种不安与警觉,因为它暗示着潜在的威胁或不信任。这种情感也促使我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在信息透明和隐私保护日益重要的现代社会。
在我过去的工作经历中,我曾经看到同事们“窥伺间隙”来了解上司的看法和决策,这种行为虽然有效,但也引发了团队内部的不和谐。我意识到,沟通和信任比隐秘观察更为重要。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月光透过窗户,洒在书桌上。她坐在一旁,轻轻“窥伺间隙”,想要捕捉他思考的每一个瞬间。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心中却涌起了一种莫名的温暖。
在英语中,与“窥伺间隙”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peek through a crack”,同样强调隐秘观察的概念。不同文化中,这种隐秘观察的行为可能被视为好奇、狡诈或是必要的生存技巧,具体语境的不同可能影响人们对这一行为的评价。
通过对“窥伺间隙”的学习,我认识到隐秘观察不仅是信息获取的一种手段,更是人际关系和社会信任的重要反映。在语言学习中,这种成语的运用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提醒我在表达中要注意隐私和信任的问题。
内用商鞅、李斯之谋,外用白起、王翦之兵,窥间伺隙,既并海内之后,以威力为至道,以权诈为要术。
《宋史·岳飞传》:“金人窥伺间隙,欲犯我边。”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窥伺间隙,欲袭荆州。”
《后汉书·袁绍传》:“绍窥伺间隙,欲并天下。”
《史记·项羽本纪》:“汉王窥伺间隙,欲袭楚。”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窥伺间隙,将以伐我。”
必能使寇贼奸宄不敢~,则江淮足以高枕而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