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22:5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15:15
成语“乘间伺隙”字面意思是“趁机在缝隙中等待”,指的是在某种机会或空隙中伺机而动,通常带有阴险、狡诈的意味。它用来形容在他人不注意或处于弱势时,借机进行攻击或获取利益。
“乘间伺隙”最早可见于《史记·太公世家》中的“乘间而伺隙”,意指在敌人或对手的防备松懈时进行突袭。这一成语反映了古代战争和权谋中的策略,强调了机会的重要性。
该成语常用于描述在竞争、斗争或冲突中,某一方趁机利用对方的失误或漏洞进行反击或获利的情境。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常见于日常对话、商业谈判或政治演讲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权谋和策略是许多文人和军事家关注的重点,因此“乘间伺隙”在古代文学和政治中具有重要意义。在现代社会中,虽然竞争形式有所变化,但这个成语依然适用于形容职场竞争、商业竞争等各种场景,提醒人们保持警惕。
“乘间伺隙”让人联想到狡诈和阴险,可能引发对人性弱点的思考。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要保持警惕,同时也引发对道德和策略的反思。
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曾经有一次在项目竞争中,某个团队趁我们准备不足时提出了一个更有吸引力的方案,最终导致我们项目的失败。这让我深刻体会到在激烈竞争中,保持警惕和准备的重要性。
在一个故事中,可以这样写:“在这波澜壮阔的商战中,李明如同一只猎豹,静静潜伏在阴影中,乘间伺隙,等待着那一刻,准备给对手致命一击。”
在英语中,有类似的表达,比如“to take advantage of a situation”,同样表示趁机而动。不过,文化背景和使用场景可能有所不同,英语中更强调机会利用的积极面,而中文成语则更倾向于阴险的含义。
通过对“乘间伺隙”的学*,我认识到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警惕、灵活应变的重要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人际关系中的策略和道德问题。
分任授职,乘间伺隙,兵不妄动,故战少败而江南安。
《清史稿·曾国藩传》:“国藩乘间伺隙,屡挫捻军。”
《明史·徐达传》:“达乘间伺隙,连破其众。”
《宋史·岳飞传》:“飞乘间伺隙,屡破金兵。”
《旧唐书·李晟传》:“晟乘间伺隙,夜以精兵袭之,斩其将,尽俘其众。”
《三国志·魏志·明帝纪》裴松之注引《魏略》:“诸葛亮数出,乘间伺隙,魏国疲于奔命。”
陛下初揽政事,乃小人~之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