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2:56:08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2:15:17
成语“乘虚而入”字面意思是“利用空隙而进入”,引申义为趁对方有漏洞、弱点或不备时行动。它通常用于形容在敌人或对手放松警惕时进行攻击或占有某种利益。
“乘虚而入”最早出现在《战国策》中,原句为“乘虚而入,乘人之危”。这个成语源于古代军事策略,强调在敌人弱点和空隙处进攻,以便获得胜利。这一策略在历史上被多次引用,尤其是在兵法和军事理论中。
在不同的语境下,“乘虚而入”可以用来形容多种情况: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乘虚而入”在中华文化中不仅反映了军事策略的智慧,也隐含了对人的道德评判。在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商业竞争中,这种策略的应用可能引发伦理争议,如何在竞争中保持公平和道德是个重要议题。
“乘虚而入”让我联想到一种机智和果敢的行为,既有策略的思考,也有勇敢的行动。在生活中,这种策略可能让我反思如何在合适的时机采取行动或抓住机会。
在我的学习和工作中,我曾经历过一次项目竞争。在对手忙于准备其他事务时,我决定趁机发掘客户的需求并迅速反馈,从而赢得了项目。这让我深刻理解了“乘虚而入”的实际应用。
在一次写作中,我尝试将“乘虚而入”融入到诗歌中:
夜幕降临无声息,
敌阵松懈暗潮起。
乘虚而入如风掠,
胜利果实尽在握。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意为趁热打铁,强调在最佳时机采取行动。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都反映了对时机的重视。
通过对“乘虚而入”的学习,我不仅理解了其字面和引申意义,还意识到了其在不同情境中的应用和影响。这一成语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具有重要价值,提醒我们在面对机会时,要善于抓住时机,同时也要关注道德与策略的平衡。
将至所居,自后垣乘虚而入,径及庭中。
《后汉书·光武帝纪》:“光武乘虚而入,取洛阳。”
《汉书·高帝纪》:“高帝乘虚而入,取关中。”
《史记·项羽本纪》:“项羽乘虚而入,取彭城。”
《战国策·齐策一》:“齐人乘虚而入,取燕之阳城。”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乘虚而入,取郑。”
公元817年,唐宪宗任命智勇双全的大将李愬为唐河三州节度使进攻叛乱的淮西节度使的儿子吴元济,先后收服降将丁士良、李佑、李忠义等人,然后乘虚而入趁敌没有防备时进入蔡州,活捉了吴元济,平息了叛乱
若各存意见,不能和睦,是自己先孤了,别人安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