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8:27:5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54:30
成语“眇眇之身”字面意思是指微小的身体,形容个体的渺小、孤独或无足轻重。这个成语常用来表达一个人或事物在某种大的背景或环境中显得微不足道。在更深层次上,它可以反映出人类在宇宙或历史长河中所处的渺小地位。
“眇眇之身”出自《庄子·大宗师》:“眇眇者,身之所寄,非身之所自”。在庄子的哲学体系中,强调个体的局限性和在宇宙中的微小地位,反映了道家对个人与世界关系的思考。这种思想在道教文化中具有深远的影响,强调顺应自然、珍惜生命的短暂。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体往往被视为集体的一部分,强调谦逊和自省。成语“眇眇之身”体现了这种文化背景,让人们意识到个人的局限性与社会的广阔,促进了人们对自我的反思。在现代社会,这种思想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时,可以提醒我们保持谦虚和理性。
该成语常带有一定的哲理性,令人感到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无奈,但同时也带有一种对生命的珍惜和对自然的敬畏。它促使人们反思自身的存在价值,激励人们在渺小中寻找意义。
在我个人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旅行中站在高山之巅,俯瞰大地,心中涌起“眇眇之身”的感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同时也感受到自然的伟大。这种经历让我更加珍惜生命的每一刻。
在一首诗中:
青山如黛,水波微漾,
眇眇之身,何其渺小。
心随风漂,梦随云散,
唯有此刻,恰似天高。
通过这种方式,表达了在自然面前个体的渺小与敬畏。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drop in the ocean”(沧海一粟),同样强调个体的渺小。虽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述方式不同,但在强调个体渺小的主题上却有着相似之处。
通过对“眇眇之身”的全面学*,深入理解了其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以及该成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它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关注自我与世界的关系,促使我不断反思和成长。
遗诏曰:朕获保宗庙,以眇眇之身托于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余年矣。
《文选·班固〈西都赋〉》:“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
《文选·张衡〈西京赋〉》:“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
《后汉书·班彪传》:“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
《汉书·王莽传上》:“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臣以眇眇之身,托于王侯之上。”
发是时也,加富尔以~,兼任总理大臣、外务大臣、军务大臣之各要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