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21:46:3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6:12:19
“簠簋不修”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食器、饮器等用具不修整、整理。基本含义是形容家中没有基本的饮食器具,通常用于比喻一个人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或缺乏基本的生活必需品。
该成语来源于《礼记·檀弓下》中,原文提到:“簠簋不修,何以食之?”这句话反映了古代礼仪文化中对饮食器具的重视,强调了生活中的基本需求和礼仪的重要性。它体现了古人对家庭生活条件的重视,尤其是在饮食文化方面。
“簠簋不修”可以用于多种场合: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饮食器具的整洁与否反映了一个家庭的生活水平和对待生活的态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物质条件有了极大改善,但在一些地区,“簠簋不修”依然是社会问题的一个缩影,提醒人们关注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条件。
这个成语通常带有悲凉和无奈的情感,能够引发人们对生活困境的同情。它使人联想到那些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们,促使我们思考如何改善社会现状,帮助他人。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看到一位年迈的邻居,家中“簠簋不修”,生活条件极其艰苦。于是,我和朋友们决定组织一次社区活动,帮助他们改善生活条件。这次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也让我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
在写作中,我尝试将“簠簋不修”融入到一首诗中:
寒风凛冽夜漫漫,
孤灯独影影成三。
簠簋不修无温饱,
盼君早归共饮餐。
这首诗利用成语表达了对无家可归者的同情和对温暖家庭的向往。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iving in poverty”或“having nothing to eat”。虽然表达的方式不同,但核心含义都是描述贫困及其对生活的影响。不同文化中的贫困现象往往反映出社会各自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状况。
通过对“簠簋不修”的学,我深刻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贫困的描述,更是对人们生活状态的一种关注。在语言学中,这个成语让我意识到文化背景的重要性,也增强了我在表达时对情感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公下车,召人吏告之曰:‘官吏有簠簋不修者……未至前一无所问,而今而后,义不相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