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2:0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8:09
“束身自修”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束缚自己的身体,专心自我修炼”。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自我约束,专心致志于个人的修养和内在的提升。
“束身自修”出自《礼记·大学》,其原文为“欲修身,先束身”。这个成语强调了修身的重要性,体现了古代儒家思想中对个人品德修养的重视。古代的士人常常通过自我约束和内省来达到道德的完善。
“束身自修”可以在多个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责任。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意味着一个人的品德修养直接影响到家庭和国家的和谐。因此,“束身自修”不仅是一种个人行为,也承载着社会责任感。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自我修养依然被认为是提升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
“束身自修”让我联想到一种内心的宁静与坚定。它是一种自我反省和自我提升的过程,给人以力量和启发。在快节奏的生活中,能够做到束身自修,不仅是一种自律,更是一种追求内心平和的智慧。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面临过学业压力,曾感到迷茫。在此期间,我选择了“束身自修”,通过制定学*计划,专注于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我不仅提高了自己的学业成绩,也在这个过程中更加了解了自己的兴趣和目标。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将“束身自修”融入其中:
清风拂面思无邪,
束身自修心自觉。
繁华背后宁静处,
独坐书海梦自发。
这首诗表达了在纷扰的世界中,通过自我修养找到内心的宁静。
在英语中,“self-discipline”可以与“束身自修”相比较。两者都强调了自我约束和自我提升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个人自律常常被视为成功的关键因素,但可能没有那么强的道德责任感的背景。
通过对“束身自修”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个人行为的描述,更是对一种生活态度的倡导。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应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我们的文化意识和道德责任感。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外在成功的同时,也不要忽视内心的修养与提升。
[光武帝]乃下诏曰:‘前密令卓茂,束身自修,执节淳固,诚能为人所不能为。’
《旧唐书·魏徵传》:“魏徵,字玄成,钜鹿曲城人也。父长贤,北齐屯留令。徵少孤贫,落拓有大志,不事生业,出家为道士。好读书,多所通涉,见天下渐乱,尤属意纵横之说。大业末,武阳郡丞元宝藏举兵以应李密,召徵使典书记。密每见宝藏之疏,未尝不称善,既闻徵所为,遽使召之。徵进十策以干密,虽奇之而不能用。及王世充攻密于洛口,徵说密长史郑颋曰:‘魏公虽骤胜,而骁将锐卒死伤多矣;又军无府库,有功不赏。战士心惰,此二者难以应敌。未若深沟高垒,旷日持久,不过旬月,敌人粮尽,可不战而退,追而击之,取胜之道也。’颋曰:‘老生常谈耳。’徵不谢而去。”
《清史稿·曾国藩传》:“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进士。二十三年,以检讨典试四川,再转侍读,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部。时太常寺卿唐鉴讲学京师,国藩与倭仁、吴廷栋、何桂珍严事之,治义理之学。兼友梅曾亮及邵懿辰、刘传莹诸人,为词章考据,尤留心天下人才。”
《明史·海瑞传》:“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欲开道置县,以靖乡土。识者壮之。署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都御史鄢懋卿行部过,供具甚薄,抗言邑小不足容车马。懋卿恚甚。然素闻瑞名,为敛威去,而属巡盐御史袁淳论瑞及慈谿知县霍与瑕。与瑕,尚书韬子,亦抗直不谄懋卿者也。”
《宋史·岳飞传》:“飞少负气节,沉厚寡言,家贫力学,尤好《左氏春秋》、孙吴兵法。生有神力,未冠,挽弓三百斤,弩八石,学射于周同,尽其术,能左右射。同死,朔望设祭于其冢。父义之,曰:‘汝为时用,其徇国死义乎!’飞应之曰:‘惟大人许儿以身许国,何事不敢为!’父卒,飞束身自修,谨事母,母亦贤之。”
《后汉书·班超传》:“超少有大志,不修细节,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有口辩,而涉猎书传。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左右皆笑之。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后超出使西域,竟立功封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