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9:56:3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8:18
“束身受命”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束缚自己的身体,接受命令”。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恪守本分,甘愿服从、听从他人的指示或命令,体现了一种顺从的态度。
“束身受命”的来源并不明确,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中对个人行为规范的描述。古代士人强调忠诚与服从,尤其是在接受上级命令时,常常被视为美德。类似的表达在古代经典中有所体现,反映了对权威的尊重和对职责的承担。
“束身受命”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尊重权威和服从命令是被广泛推崇的价值观。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个体意识逐渐增强,反抗和创新的精神也越来越被重视。因此,“束身受命”的意义在现代社会中可能需要与时俱进,强调在服从与自主之间找到平衡。
“束身受命”让我联想到一种责任感和对他人的尊重。在某些情况下,顺从可能是一种美德,而在另一些情况下,过于顺从又可能导致个人价值的淹没。这种矛盾使我在思考如何平衡自我与他人期待时感到复杂。
在工作中,我曾经面临一个项目的决策需要,我选择了“束身受命”,认真听取团队领导的意见,最终项目得以顺利完成。这次经历让我意识到,有时候适时的顺从可以带来更好的结果。
在一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位忠诚的武士,他在国君面前说:“臣愿束身受命,守护国家,直至最后一息。”这样的表达不仅凸显出他的忠诚,也展示了他对职责的坚定承诺。
在英语中,可以用“to obey orders”或“to follow command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不具备“束身”的形象化表达。在西方文化中,有时更强调个体的自主决策和创新,而非盲目的服从。
通过对“束身受命”的学,我意识到在不同的语境中,顺从与服从并不是简单的美德或缺点,而是一种复杂的社会行为。理解这个成语让我在语言学中更加注意如何在表达中平衡个人的声音与他人的期望,这对于我的沟通能力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卫君之来也,卫国之半曰:‘不若朝于晋。’其半曰:‘不若朝于吴。’然卫君以为吴可以归骸骨也,故束身以受命。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六》:“曹操束身受命,以征不庭。”
《后汉书·袁绍传》:“绍乃束身受命,以征不庭。”
《汉书·王莽传上》:“莽乃束身受命,以征不庭。”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乃西从雒阳,束身受命,以征不庭。”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束身受命,以征不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