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2:37:2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8:12
“束身修行”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束缚身体,进行修行”。它通常指为了追求精神上的提升或道德上的完善,限制自己的行为和欲望,专心致志地进行修行。基本含义强调自律和专注,通常与**、哲学或个人修养相关。
该成语的具体来源并不明确,但其构成的两个词“束身”和“修行”都有悠久的历史。“束身”意指约束自己的身体,反映了古代儒道思想中对自我约束的重视;“修行”则是指通过某种方式提高自身的道德或修养。整体上,“束身修行”体现了古代修道者或思想家追求精神境界的理念。
“束身修行”常用在讨论个人成长、精神追求或修道生活的场合。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修行不仅关乎个人的道德修养,还涉及到对社会责任与人生意义的思考。特别是在道教、等**中,修行被视为达到更高境界的途径。现代社会中,虽然物质生活丰富,但精神追求依然重要,因此“束身修行”的理念仍然适用。
“束身修行”让我联想到自我约束与内心宁静的状态。它传达了一种追求理想与自我提升的情感,激励人们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反思自我,寻找内心的平静。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一段时间的“束身修行”,当时为了备考,我减少了娱乐活动,专心学*。虽然过程艰辛,但最终的收获让我深刻理解了自律和专注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束身修行”:
山中隐士静修行,
束身心事随风轻。
月下独坐思无尽,
道在何方梦里寻。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以用“self-discipline”或“asceticism”来表达。这些词汇同样强调自我约束和精神追求,但在具体表现上可能与东方的修行方式有所不同。
通过对“束身修行”的学*,我认识到自我约束与内心修养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反思与成长。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目标时,不忘初心,保持专注。
往者群气争存,尤物死虑,支体不从,身为泥土,根拔枝殊,咸失其所,汝又焉得束身修行,磬折抱鼓。
《明史·隐逸传·杨黼》:“杨黼,云南太和人也。好学,读五经皆百遍。工篆籀,好释典。或劝其应举,笑曰:‘不理性命,理外物耶?’庭前有大桂树,缚板树上,题曰‘桂楼’,偃息其中,歌诗自得。躬耕数亩,味耕且读,不问世事。”
《宋史·隐逸传上·陈抟》:“抟字图南,亳州真源人。始四五岁,戏涡水岸侧,有青衣媪乳之,自是聪悟日益。及长,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颇以诗名。后唐长兴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禄仕,以山水为乐。自言尝遇孙君仿、麞皮处士二人者,高尚之人也,语抟曰:‘武当山九室岩可以隐居。’抟往栖焉。因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移居华山云台观,又止少华石室。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
《南史·隐逸传下·陶弘景》:“弘景少好学,家贫,躬耕,不以荣利萦心。性好著述,尚奇异,顾惜光景,老而弥笃。尤明阴阳五行、风角星算、山川地理、方国民族、物产、医药、卜筮、酿造等。”
《晋书·隐逸传·陶潜》:“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尝著《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时人谓之实录。其为文,辞采华茂,志趣高远,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
《后汉书·班超传》:“超少有大志,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常束身修行,以节义自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