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8:03:4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9:23:32
“寒酸落魄”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形容一个人因生活贫困而显得寒酸、狼狈,精神状态也很沮丧。基本含义是形容一个人在经济上和精神上都处于困境或失落的状态,通常带有贬义。
“寒酸落魄”最早出自清代作家李汝珍的《镜花缘》。在这部小说中,主要描述了许多人因命运变迁而落入困境,表现了一种对社会底层生活的深刻反思。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处于逆境、生活困顿的人。
在日常对话中,“寒酸落魄”通常用来描述那些生活条件差、精神状态不佳的人。例如,在文学作品中,作家可能用这个词来描绘一个落魄书生或失意的英雄。在演讲中,讲者也可能提及“寒酸落魄”来引起听众对社会底层人士的关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贫困常常与道德沦丧、失去尊严相联系。因此,“寒酸落魄”不仅是对经济状况的描述,也反映了社会对贫困的偏见与歧视。在现代社会,尽管物质条件有所改善,这一成语依然适用于描述那些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
“寒酸落魄”给人一种凄凉、无助的感觉,常使人联想到孤独和失落。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让人对生活的艰辛产生共鸣,甚至激发出帮助弱势群体的愿望。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遇见过一位老者,他因失去了儿女的照顾,独自生活在一间简陋的房子里,看上去极其寒酸落魄。那一刻,我深感社会对老年人的关怀不足,想要尽我所能去帮助他。
在一个冬日的黄昏,街边的灯光透过飘落的雪花,映照出一个寒酸落魄的身影。他的衣衫褴褛,却依然坚定地向前走去,仿佛在告诉世人:即便生活再艰难,心中的希望永不会熄灭。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down and out”,意指经济拮据、失去生活希望的人。这种表达在文化上同样反映了对贫困者的同情,但具体的语境和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寒酸落魄”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对一种状态的描述,更是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起到了引导思考的作用,使我更关注生活中的弱势群体,激励我在表达时更加细致、同情。
(范睢)遂换去鲜服,妆作寒酸落魄之状,潜出府门,来到驿馆,徐步而行,谒见须贾。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三十五回:“他那寒酸落魄的样子,实在叫人看了不忍。”
《醒世恒言·卖油郎独占花魁》:“那卖油郎见花魁如此寒酸落魄,心中不忍。”
《儒林外史》第二十回:“那人见了,便道:‘你这寒酸落魄的样子,也来见我?’”
《聊斋志异·聂小倩》:“宁采臣见其寒酸落魄,心生怜悯。”
《红楼梦》第五回:“宝玉道:‘我这寒酸落魄的,怎敢当此大礼!’”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寒酸落魄的穷人去见他。须贾见他一寒如此送他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