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1:27: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8:50
成语“恐慌万状”由“恐慌”和“万状”两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形容人们非常害怕,情绪失控,表现出各种各样的慌乱状态。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描述在突发**或危机中,个体或群体的惊恐与不安。
“恐慌万状”并不特指某一历史典故,但其构成的词汇在中文文学中有广泛的使用。“恐慌”一词常用于描述心理状态,而“万状”则强调了状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成语的形成与社会文化背景、历史密切相关,常见于对突发的描述,如自然灾害、经济危机等。
“恐慌万状”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公众对突发**的反应往往更为敏感。“恐慌万状”这一成语在描述社会恐慌时变得尤为重要,尤其是在面对疫情、经济动荡等时刻,能够反映出人们心理状态的复杂性。
“恐慌万状”给人一种紧张、焦虑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在危机中无助和恐惧的状态。这种情感反应也影响了我的思维与表达方式,让我在描述类似情境时更加注重情感的传达。
在一次自然灾害的报道中,我使用了“恐慌万状”来形容受灾群众的情绪,强调了**的严重性和人们的无助感。这让我意识到语言的力量,可以有效传达情感和状态。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恐慌万状”:
暴风骤雨袭夜空,
人心惶惶如潮涌。
恐慌万状无归路,
唯有静思共此生。
这展示了成语的表现力与灵活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panic all around”,同样用来描述人们在危机中的慌乱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所传达的情感与情境十分相似。
通过对“恐慌万状”的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语言的丰富性,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时应保持理智。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能够增强我对复杂情感的理解与传达能力。
忧患百罹而未艾,惊惶万状而莫支。
《明史·戚继光传》:“倭寇闻戚继光至,恐慌万状,乃遁去。”
《宋史·岳飞传》:“金人闻岳飞至,恐慌万状,乃遣使求和。”
《资治通鉴·汉纪·高帝五年》:“高帝闻韩信破赵,恐慌万状,乃遣使者赦韩信。”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闻汉军至,恐慌万状,乃自刎而死。”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闻之,恐慌万状,乃命士会帅师救之。”
东西两线敌军,~,急于逃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