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17 22:35:5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52:38
成语“水落石出”字面意思是水位下降时,水下的石头显露出来。其基本含义是指事情的真相或本质在经过一段时间后会显现出来,原本隐藏的事实最终会暴露无遗。
“水落石出”源于古代诗词,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山中杂诗》:“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这里通过自然景象描绘了水与石的关系,暗示着通过时间的推移,事物的本质可以显现出来。这一成语在后来的文学作品中逐渐演变为一种比喻,形容真相的显露和事物的本质。
“水落石出”通常用于揭示真相的场合,可以在以下情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真相和公正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念。“水落石出”强调了时间和耐心的重要性,表明即使在复杂的情况下,真相终将显露。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尤其适用,强调透明度与诚信。
“水落石出”给人以希望和信心的感觉,表明在不确定和混乱的情况下,只要坚持,最终真相会显现。这种情感反应促使人们在面对困难时保持耐心和积极态度。
在我个人的经历中,有一次团队合作时,大家对目标的理解不一致,导致了很多误解。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和讨论,随着信息的透明化,最终大家达成了一致,确实如“水落石出”一般,真相得以显露,团队气氛也因此改善。
在一首诗中,我可以这样融入这个成语:
山水间,云卷云舒,
真相藏于清流之下。
水落石出,明月照,
浮华尽去,心自明。
在英语中,“truth will out”可以与“水落石出”相比较,表达真相终将显露的观点。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它们都传递了相似的价值观。
“水落石出”作为一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丰富的内涵,也在文化上反映了对真相的追求。通过学这个成语,我意识到在沟通和表达中,清晰和透明的重要性,这对我今后的语言学和交流将有积极的影响。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宋史·岳飞传》:“水落石出,非一日之效也。”
《后汉书·班彪传》:“水落石出,非一日之功也。”
《汉书·王莽传下》:“水落石出,非一日之积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水落石出,非一日之寒也。”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水落而石出者,山高而谷深也。”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生性豪放,学识渊博,很有文采。他不愿屈服权贵,被贬到黄州,两次游历黄州城外的赤壁,写出两篇《赤壁赋》。他借着酒兴,在《后赤壁赋》中描绘赤壁是: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
水山,不要急。事情早晚能弄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