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8:12:3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0:29:54
“张口吐舌”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张开嘴巴,伸出舌头”。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说话或表达意见的状态,通常带有一种轻松、随意的语气。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畅所欲言,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张口吐舌”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献出处,但它的构成较为直观,反映了人们在交流时的自然行为。可以认为它是口语中的一种形象化表达,源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自然行为。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表达思想和情感被视为一种重要的社交技能,尤其在朋友之间或家人之间。成语“张口吐舌”反映了这种社交文化的开放性和亲和力。现代社会中,这种表达也可以被视为一种积极的沟通方式,鼓励人们勇于表达。
“张口吐舌”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轻松愉快的,联想到朋友间的欢声笑语或家庭聚会时的温馨时光。这种表达方式使人感到放松,有助于打破社交障碍,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在一次聚会上,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的趣事,大家都张口吐舌,气氛轻松而愉快。那一刻,我感受到沟通的快乐和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
在一首小诗中,我可以这样运用“张口吐舌”:
月下独坐思悠然,
张口吐舌诉心间。
星空下的梦与愿,
愿与君共此时欢。
这展示了成语在诗歌中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speak freely”或“let it all out”,它们同样传达了畅所欲言的意思。然而,文化背景可能影响到表达的方式和场合的选择。例如,在某些文化中,过于直白的表达可能被视为不礼貌,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被视为真诚和开放。
通过对“张口吐舌”的学,我理解到表达思想的重要性和开放沟通的价值。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交流中使用广泛,也提醒我在学和表达中要更加自信、开放。在语言学*中,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是提升沟通能力的关键。
公孙龙口呿而不合,舌举而不下,乃逸而走。
《晋书·王衍传》:“衍见石勒,张口吐舌,不能对。”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见魏使,张口吐舌,不能言。”
《后汉书·班超传》:“超见匈奴使者,张口吐舌,不能对。”
《汉书·王莽传》:“莽见群臣,张口吐舌,不能自辩。”
《史记·张仪列传》:“张仪至秦,秦王见之,张口吐舌,不能言。”
向欧阳锋那艘大船瞧去,见船头扯着一面大白旗,旗上绣着一条~双头怪蛇,心中甚是不喜。(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九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