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58:0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43:13
“积重不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积累的重负没有得到反转”。其基本含义是指长期存在的问题或恶*未能得到改善或改变,形容一种在困境中无法自拔的状态。
该成语源于古代文献,最早见于《尚书》中的相关讨论,后在各种文人笔记和诗词中被引用。成语反映了古人对积累性问题的思考,尤其是对社会、政治及个人品德方面的反思。
“积重不反”常用于描述社会问题、个人*惯等方面,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绘无法改变的悲惨命运或社会现象。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种长期存在却未能解决的困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个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积重不反”则反映了对社会及个人发展中的顽固问题的深刻理解。现代社会中,该成语仍具有重要的适用性,尤其在面对复杂社会现象时,提醒人们关注问题的根源和解决的必要性。
“积重不反”给人一种沉重和无奈的感觉,常常引发对历史、社会和个人命运的深思。它提醒我们,面对长期存在的问题,不能只停留在表面,而需深入挖掘背后的原因。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见证一位朋友因为惯性拖延而影响了学业和工作,尽管多次尝试改变,但始终“积重不反”。这让我意识到,改变惯需要毅力和环境的支持,而不是单靠意愿。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岁月如流,积重不反,
往事如烟,难以释怀。
愿随风去,重担轻放,
新生之路,勇敢追逐。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he snowball effect”,也指小问题逐渐累积成大问题。尽管两者的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强调了长期不变的问题所带来的后果。
通过对“积重不反”的学,我深刻认识到问题的积累性和复杂性。在语言学与表达中,这个成语提醒我要关注根本问题,努力去改变那些长期存在的负面因素,无论是在个人生活还是社会环境中。
当明之初,以科目网罗天下之士,已而诸科皆罢,独以时文相尚,而进士一途遂成积重不反之势。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三》:“积重不反,民之多幸也。”
《后汉书·袁绍传》:“积重不反,民之多幸也。”
《汉书·食货志下》:“积重不反,民之多幸也。”
《史记·平准书》:“积重不反,民之多幸也。”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积重难返,民之多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