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词典

揭竿而起

时间: 2025-04-25 04:20:40

揭竿而起

基础信息

  • 成语揭竿而起
  • 繁体
  • 拼音 jiē gān ér
  • 用法 "作谓语、定语;指造反"

【揭竿而起】的意思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53:35

基本定义

“揭竿而起”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揭起竿子,开始起义。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某种情况下,勇敢地反抗或起义,通常是指人民对压迫的反抗。

成语来源

“揭竿而起”源自古代的历史故事,特别是《史记》中的“陈涉世家”。陈涉是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他在公元前209年发动了对秦朝的反抗。在他的起义中,揭竿作为号令起义的象征,意味着他集结人们反抗暴政的决心。

使用场景

在文学作品中,“揭竿而起”常用于描述人民起义或反抗的情节。例如,在古典小说、历史书籍或现代文学中,描述某个领袖号召群众反抗不公时可以使用这个成语。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形容某个人在面对不公或压迫时表现出的勇气和行动。例如,朋友之间谈论社会问题时,可以说“我们应该揭竿而起,争取自己的权利”。

示例句子

  1. 在这个腐败的体制下,我们必须揭竿而起,争取公正与自由。
  2. 陈涉揭竿而起,成为了历史上第一个反抗秦朝的农民领袖。
  3. 面对不合理的政策,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是时候揭竿而起了。

同义成语与反义成语

  • 同义成语:反抗暴政、起而行之、奋起直追

    • “反抗暴政”强调对不公正统治的反抗。
    • “起而行之”强调行动的迅速和果敢。
    • “奋起直追”一般用来形容在逆境中奋发向前,虽不专指起义,但具有相似的勇气。
  • 反义成语:屈服服从、安分守己

    • “屈服服从”指的是对压迫的屈从,完全相反于“揭竿而起”的反抗精神。
    • “安分守己”强调安于现状,不去反抗或改变,这与起义的精神相悖。

文化与社会背景

“揭竿而起”在历史上具有深远的文化意义,象征着反抗压迫、追求自由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于各种社会,特别是在强调权益与自由的场合,如反对腐败、争取民主等**。

情感与联想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勇敢、斗争和希望。它传达出一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激励人们在面对困境时勇敢站出来,发声反抗不公。这种情感在当代社会尤为重要,鼓励人们为自己的权利而奋斗。

个人应用

在生活中,我曾经参与过一次社区活动,倡导环保和改善社区环境。在活动中,我提到“我们要揭竿而起,保护我们的家园”,这种表达激励了其他人的参与和积极性。

创造性使用

在现代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揭竿而起”:

在无尽的黑夜里,
我举起手中的竿,
揭竿而起,心中的火焰,
燃烧着对未来的渴望。

跨文化比较

在英语中,“revolt”或“rise up”可以用来表达类似的反抗情感,但这些词汇并没有“揭竿而起”所特有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不同文化对反抗的表现形式和方式可能有所不同,强调的情感和背景也会有所不同。

反思与总结

通过对“揭竿而起”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是历史的象征,也是现代人面对不公时应有的态度。它提醒我们要勇敢地站出来,追求正义与自由。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丰富了我的词汇和表达方式,让我在讨论社会问题时能够更加生动且有力。

【揭竿而起】的来源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揭竿而起】的引证

《资治通鉴·汉纪五十》:“初,巨鹿张角自称‘大贤良师’,奉事黄、老道,畜养弟子;跪拜首过,符水呪说以疗病;病者颇愈,百姓信向之。角因遣弟子八人使于四方,以善道教化天下,转相诳惑。十余年间,众徒数十万,连结郡国;自青、徐、幽、冀、荆、扬、兗、豫八州之人,莫不毕应。遂置三十六方;方犹将军号也。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各立渠帅;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以白土书京城寺门及州郡官府,皆作‘甲子’字。大方马元义等先收荆、扬数万人,期会发于邺。元义数往来京师,以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为内应,约以三月五日内外俱起。未及作乱,而张角弟子济南唐周上书告之,于是车裂元义于洛阳。灵帝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事角道者,诛杀千余人;推考冀州,逐捕角等。角等知事已露,晨夜驰敕诸方,一时俱起,皆著黄巾为摽帜,时人谓之‘黄巾’,亦名为‘蛾贼’;杀人以祠天。角称‘天公将军’,角弟宝称‘地公将军’,宝弟梁称‘人公将军’;所在燔烧官府,劫略聚邑,州郡失据,长吏多逃亡;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初,光和中,黄巾起。拜骑都尉,讨颍川贼。迁为济南相,国有十县,长吏多阿附贵戚,赃污狼藉,于是奏免其八;禁断淫祀,奸宄逃窜,郡界肃然。久之,征还为东郡太守;不就,称疾归乡里。顷之,冀州刺史王芬、南阳许攸、沛国周旌等连结豪杰,谋废灵帝,立合肥侯,以告太祖,太祖拒之。芬等遂败。”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王莽末,天下咸思汉德,琅邪樊崇起兵于莒,众百余人,转入太山,自号三老。时青、徐大饥,寇贼蜂起,群盗以崇勇猛,皆附之,一岁间至万余人。崇同郡人逄安、东海徐宣、谢禄、杨音各起兵,合数万人,复引从崇。共还攻莒,不能下,转掠青、徐间。”

《汉书·高帝纪上》:“陈涉起蕲,至陈而王,号为张楚。诸郡县皆多杀其长吏以应涉。沛令恐,欲以沛应涉。掾、主吏萧何、曹参曰:‘君为秦吏,今欲背之,率沛子弟,恐不听。愿君召诸亡在外者,可得数百人,因劫众,众不敢不听。’乃令樊哙召刘季。刘季之众已数十百人矣。于是樊哙从刘季来。沛令后悔,恐其有变,乃闭城城守,欲诛萧、曹。萧、曹恐,逾城保刘季。刘季乃书帛射城上,谓沛父老曰:‘天下苦秦久矣。今父老虽为沛令守,诸侯并起,今屠沛。沛今共诛令,择子弟可立者立之,以应诸侯,则家室完。不然,父子俱屠,无为也。’父老乃率子弟共杀沛令,开城门迎刘季,欲以为沛公。刘季曰:‘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一败涂地。吾非敢自爱,恐能薄,不能完父兄子弟。此大事,愿更相推择可者。’萧、曹等皆文吏,自爱,恐事不就,后秦种族其家,尽让刘季。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刘季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于是刘季乃立为沛公。”

《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笑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笞广。尉剑挺,广起,夺而杀尉。陈胜佐之,并杀两尉。召令徒属曰:‘公等遇雨,皆已失期,失期当斩。藉弟令毋斩,而戍死者固十六七。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徒属皆曰:‘敬受命。’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欲也。袒右,称大楚。为坛而盟,祭以尉首。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揭竿而起】的故事

公元前209年,阳城地方官派官差押送900多名壮丁去渔阳守边,官差选陈胜、吴广管理壮丁,走到大泽乡遇到大雨,不能按期到达,按秦律规定这些人得全部处死,陈胜、吴广迫不得已,只好举起竹杆当义旗,进行起义

【揭竿而起】的例句

一时各路人马,~,不分昼夜,兼水路纷纷入鄂。

相关问答

揭竿而起什么意思

揭竿而起指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

揭竿而起历史典故

揭竿而起出自

揭竿而起读音

揭竿而起主人公是谁

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揭竿而起后面一句是什么

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说的是哪场战役

揭竿而起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推荐查询

  • 揭竿而起什么意思
  • 揭竿而起指的是哪一次农民起义
  • 揭竿而起历史典故
  • 揭竿而起出自
  • 揭竿而起读音
  • 揭竿而起主人公是谁
  • 揭竿而起斩木为兵
  • 揭竿而起后面一句是什么
  • 揭竿而起斩木为兵说的是哪场战役
  • 揭竿而起的主人公是谁的 答案

相关查询

眉开眼笑 眉尖眼尾 眉头眼脑 眉头眼尾 眉头眼后 眉头不展 眉头不伸 眉头一蹙,计上心来 眉头一纵,计上心来 眉头一皱,计上心来

最新发布

精准推荐

燕会 攴字旁的字 己字旁的字 席次 包含环的词语有哪些 生龙活现 南货斋果 凄结尾的词语有哪些 尣字旁的字 惠气 词根 不肯一世 玲珑剔透 如赴汤火 白字旁的字 包含听的成语 采字旁的字 万世不易

猜你喜欢

组词查询推荐 成语查询推荐 单词排行榜 笔顺排行榜 全部近义词 全部反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