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4:49: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36:41
“惨无人理”这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惨状令人无可理喻”,形容某种情形十分悲惨,以至于无人敢于理会或理睬。它通常用来形容人们对悲惨**或处境的漠视与无情。
“惨无人理”源于古代文献,体现了对悲惨境遇的深刻描绘。该成语常被用来描述那些极端不幸或悲惨的情况,尤其是当旁观者对此表现出冷漠和无视时。虽然具体的出处不详,但类似的表达在古代文学中屡见不鲜,反映出社会对苦难的关注与批判。
“惨无人理”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特定文化背景下,“惨无人理”不仅是对个体悲惨命运的描述,也反映了社会的冷漠与无情,尤其在面对弱势群体时。现代社会中,随着对人权与社会正义的关注,这一成语的使用频率增加,成为批评社会不公的重要工具。
该成语引发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愤怒,尤其在面对社会问题时,它使人们意识到不应对他人的苦难视而不见。这种情感能够激励人们采取行动,关注社会问题。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遇到一位流浪者,他的悲惨境遇让我想起“惨无人理”这个成语。虽然周围的人对此熟视无睹,但我决定伸出援手,尽量给予他一些帮助。
在一首关于社会不公的诗歌中,我这样写道:
在这惨无人理的街道上,
多少灵魂在黑暗中游荡,
只盼一丝光明照亮,
让冷漠的心重新感知温暖。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ignored and neglected”,它们同样描绘了对某些悲惨**的漠视。然而,文化背景和语境的不同,可能导致这些表达在情感色彩上的细微差别。
通过对“惨无人理”这一成语的学*,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社会冷漠的危害以及关注他人痛苦的重要性。这不仅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增强了我在沟通中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与思考。
严弄峻制,惨无人理。任法吏之妄为,丝毫不加限制,人命呼吸,悬于法官之意旨。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既得荆州,欲南征孙权,权乃遣周瑜、鲁肃等将兵拒之。操军大败,操乃大惧,欲自杀。其左右止之曰:‘天下匈匈,何以自刎为?’操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天下莫不曰:‘惨无人理。’”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败,奔还冀州,其将校多叛之,绍乃大惧,欲自杀。其妻止之曰:‘天下匈匈,何以自刎为?’绍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天下莫不曰:‘惨无人理。’”
《汉书·王莽传》:“莽既篡位,欲以新室代汉,乃更汉家制度,悉易其名,以从新室。天下莫不曰:‘惨无人理。’”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怒,欲自刎,项伯止之曰:‘天下匈匈,何以自刎为?’项王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天下莫不曰:‘惨无人理。’”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使荀息聘于楚,楚子使公子围逆之,围以兵围之,荀息曰:‘吾君之命也,不敢辞。’围曰:‘吾君之命也,不敢违。’遂杀之。晋人闻之,皆曰:‘惨无人理。’”
其虐待工人及附近居民(鸡犬不安,~),我父兄弟所亲见尝者,胡不自救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