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44: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3:04
“流离颠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流浪离散,颠沛流离”。它形象地描述了人在困境中,漂泊无依、生活不定的状态,常用于形容因战争、灾难或其他原因而失去安定生活的人。
“流离颠顿”出自《左传》,其中有记载战争带来的流离失所的情景。历史上,许多朝代更迭、战乱频繁,造成了大量百姓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游民。这个成语因此逐渐被用来描述因社会动荡而遭受苦难的人民。
“流离颠顿”可用于多种语境,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流离颠顿”在**历史上与战争、饥荒、动乱等社会背景密切相关,体现了人民在不幸中的挣扎与无奈。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减少,但自然灾害、社会变革等因素仍会导致人们流离失所,因此这个成语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流离颠顿”给人一种悲惨、无奈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家可归、孤独无助的人们。这种情感能够引发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刺激人们的同情心和责任感。
我曾在一次志愿活动中接触到一群因自然灾害而流离颠顿的家庭,看到他们为了生存而努力的样子,深感自己的生活是多么幸运。这让我更加意识到社会责任的重要性,激励我参与更多的公益活动。
在一个秋天的黄昏,街头的落叶随风而舞,仿佛在诉说着那些流离颠顿的故事。每一片叶子都是一个漂泊的灵魂,寻找着归宿和安宁。
在英语中,“refugee”一词常用于描述因战争和迫害而流离失所的人,与“流离颠顿”有相似之处。尽管不同文化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但流离失所的苦难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通过对“流离颠顿”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语言的表达,更是对历史和人性深刻的反思。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社会问题,增强对他人处境的理解与同情。这种情感的共鸣,使我在交流中更加注重用词的选择和情感的传达。
[夫人]维能顺其性,所以居流离颠顿之间,而不为悲哀愁忧乱其志也。
《晋书·王导传》:“导知天下已乱,遂弃官归,谓所亲曰:‘人生世间,如白驹过隙,所为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耳。今既不能如此,复何为哉!’乃与弟悦、洽等南渡江,居于建康。”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太祖乃自力劳军,径诣寿春,旌麾南指,未至,而孙权已遣将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公烧其余船引退,士卒饥疫,死者大半。”
《后汉书·袁绍传》:“绍既并四州之地,众数十万,而骄心益盛,治中别驾审配、逢纪为之谋主,田丰、许攸为之计吏,颜良、文丑为之将率,简精卒十万,骑万匹,欲以攻许。”
《汉书·王莽传下》:“莽自知败,乃率群臣至南郊,陈其符命本末,仰天大哭,气尽,伏地叩头。诸生小民会者百数,或言当流离颠顿,莽曰:‘天生德于予,汉兵其如予何!’”
《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