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6:4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7:58
“浩如烟海”是一个四字成语,字面意思是“浩大得像烟雾和海洋一样”。它通常用来形容数量极多,浩瀚无边,常用于描述书籍、知识、资料等的丰富程度。
“浩如烟海”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庐山谣》,原句是“青天无片云,登高望远处,浩浩烟海,何处是归路。”这个成语是在描绘自然景色的同时,隐喻了渊博的学识和广阔的视野。其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代文人对知识和自然的崇敬。
该成语常见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演讲及日常对话中。在学术场合中,可以用来形容知识的浩瀚;在文学作品中,则可以用来表达对自然或人文景观的赞美;在日常交流中,常用来形容某个领域的丰富程度。
在**文化中,知识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财富和力量,“浩如烟海”反映了追求知识的精神。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同样适用,因为信息的爆炸让人们感到知识的浩瀚和复杂。
该成语给人一种浩大、宽广的情感体验,常常引发对知识的敬畏与渴望。它也可以激励人们不断探索、学*,扩展自己的视野。
在大学期间,我曾参加一个关于历史的讨论,讨论中有同学用“浩如烟海”来形容历史*的复杂性和丰富性,这让我意识到学的深邃和广泛。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使用该成语:
书海无涯任我游,
浩如烟海探幽幽。
知识如潮涌不停,
愿随流转到天头。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s vast as the ocean”,强调广阔的概念,但可能没有“烟海”这层意象的细腻。不同文化对知识和自然的理解可能有所不同,但对丰富的赞美是一种共通的情感。
通过对“浩如烟海”的学,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在语言学中,掌握这样的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表达能力,也让我在交流中更能传达对事物的深刻理解。这个成语激励我在知识的海洋中不断探索,不断前行。
若夫正法宏深,妙理难寻,非生非灭,非色非心,浩如沧海,郁如邓林。
《文选·左思<吴都赋>》:“虽有金石之坚,犹将销铄而挺解也,况其在筋骨之间乎哉?故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不言之教,无为之益,天下希及之。”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清·纪昀:“自汉以来,典籍浩如烟海,非博极群书,不能得其一二。”
《文心雕龙·序志》南朝梁·刘勰:“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古来文章,以雕缛成体,岂取驺奭之群言雕龙也。夫宇宙绵邈,黎献纷杂,拔萃出类,智术而已。岁月飘忽,性灵不居,腾声飞实,制作而已。夫有肖貌天地,禀性五才,拟耳目于日月,方声气乎风雷,其超出万物,亦已灵矣。形同草木之脆,名逾金石之坚,是以君子处世,树德建言,岂好辩哉?不得已也。余生斯世,述而不作,窃比于我老彭,以藏其身。至于文也,则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赞曰: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玄圣,炳耀仁孝。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人文斯焕。道隐无名,文以显道。”
《梦溪笔谈》宋·沈括:“古今书籍,浩如烟海,非一人之力所能穷也。”
《宋史·艺文志》:“自汉以来,书籍浩如烟海,学者精力有限,安能尽读?”
古今载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