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24:1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12:51
“泣不成声”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哭得无法发出声音”。它形容人悲伤到极点,眼泪流淌,但又因悲痛而说不出话来,表达出深切的悲伤和痛苦。
“泣不成声”出自《红楼梦》一书,原文为:“她泣不成声,满脸泪水,像是受了什么极大的委屈。”在这部经典小说中,作者通过生动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极度悲伤和无奈。成语的使用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对情感细腻的刻画和对悲剧的深刻理解。
“泣不成声”常用于描述因失去亲人、遭受重大打击或经历悲剧而表现出的极度悲伤。它可以在文学作品中、日常对话、情感表达或演讲中使用,能够有效传达出哀痛情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虽然在表达情感时有所不同,但都能传递出强烈的情绪状态。
在中国文化中,悲伤被认为是一种深刻的人类情感,许多文人墨客通过诗词、小说等形式表达对悲痛的理解与同情。“泣不成声”不仅反映了个人的情感,也体现了社会对悲痛的认同和理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依然适用于各种悲伤的场合,如告别仪式、重大事故的报道等。
“泣不成声”让我联想到那些失去至亲或经历重大挫折的人。其深刻的情感表达使我意识到人类情感的脆弱与深刻,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人和事。
我曾在一位好友失去亲人后陪伴她,她泣不成声,情绪崩溃。在那一刻,我深刻感受到“泣不成声”的含义,也更加理解了如何给予他人支持与安慰。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运用“泣不成声”:
月明点滴窗前影,
夜雨轻声伴泪声。
独坐孤灯思往事,
泣不成声诉心中。
通过诗歌,我希望传达出孤独与悲伤的深切感受。
在英语中,“crying without sound”或“sobbing silently”可以表达类似的情感,但汉语的“泣不成声”更为精炼且富有文化深意。在不同文化中,悲伤的表达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但无论何种语言,悲痛都是人类共通的情感体验。
通过对“泣不成声”的分析,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悲伤的复杂性及其在语言中的表达。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细腻,提醒我在生活中关注他人的情感状态。
尽夜哭泣,气不属声。
《后汉书·袁绍传》:“绍泣不成声,曰:‘吾不能复见吾父矣。’”
《汉书·王莽传下》:“莽泣不成声,曰:‘吾何面目见高帝于地下乎!’”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公子重耳泣不成声,曰:‘吾不能复见吾父矣。’”
《红楼梦》第九十八回:“宝玉听了,泣不成声,只说:‘我要死了!’”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平原君泣不成声,曰:‘吾闻之矣,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
弥留之际,日饮白汤升许,欲以洗涤肺腑,及食不下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