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6:33:27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01:38
成语“瞋目案剑”的字面意思是“瞪大眼睛,手放在剑上”。它用来形容一个人处于愤怒或激动的状态,随时准备出手,具有强烈的威胁感和决心。基本含义上,它传达了对某种情况的强烈不满或敌意,表现出一种准备迎接挑战的态度。
“瞋目案剑”最早出现在古代典籍中,通常与武侠、争斗或对峙的情景相关。它的构成部分“瞋目”意为怒目而视,而“案剑”则是指手握剑,准备战斗。这种场景常见于古代的战斗或争辩中,体现了古人对武力和威严的重视。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影视剧、历史小说中,描述人物在面临威胁或挑战时的状态。在日常对话中,也可用来形容某人因愤怒而表现出强烈的对抗情绪,例如在争辩或冲突时。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武力和勇气被视为重要的价值观。成语“瞋目案剑”不仅反映了古人对武器和战斗的重视,也反映了对个人尊严和正义的追求。在现代社会,虽然直接的武力冲突减少,但该成语依然适用于形容在工作或生活中面对不公时的愤怒与反抗。
“瞋目案剑”给人一种紧张和激烈的情感反应,令人联想到冲突、对抗和捍卫自我。这种情感能在表达愤怒时强化语气,使受众感受到说话者的坚定与勇气。
在我生活中,曾经经历过一场职场冲突,当同事无端指责我时,我内心感到愤怒,几乎想要“瞋目案剑”,但最终我选择了冷静地与其沟通,化解了矛盾。这个经历让我明白,有时冷静应对更为重要。
在一个古代武侠的故事中,有一位侠客在面对敌人的围攻时,双眼怒瞪,手握宝剑,准备一决高下。他心中默念:“瞋目案剑,今日必为正义而战!”这样的描写展示了成语的灵活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glare with anger”或“to draw one's sword”,这些表达在语义上与“瞋目案剑”相近,均传达出愤怒和准备战斗的情绪。但在文化背景上,西方多强调个人主义和勇气,而**传统上则更注重团队和集体的力量。
通过对“瞋目案剑”的学,我认识到它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也是表达情感和态度的重要工具。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并运用成语能够增强交流的深度与丰富性,帮助我更好地传达情感与观点。
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
秦朝末年,刘邦驻守陈留县,当地穷书生郦食其才学过人,前去投奔刘邦,刘邦听说来者是儒生就不接见。郦食其气愤地握剑对侍者说自己是高阳酒徒,刘邦一听赶忙接见。后来郦食其成为刘邦的得力谋士,为刘邦一统天下而出谋划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