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7:35: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11:34
“大腹便便”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肚子大而鼓胀”,通常形容一个人肚子肥胖,身体笨重。引申义上,它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丰腴的身材,或者形象地指代某种自得其乐、悠闲自在的状态。
该成语的来源比较模糊,历史上并没有明确的典故或文献记载。一般认为,它源于对人的外貌的直观描述,反映了古代社会对肥胖的看法。在古代,丰盈的身材往往被视为富贵的象征,因此“大腹便便”也带有一定的褒义色彩。
在不同的语境下,“大腹便便”可以用于形容男性或女性的身材,也可在文学作品中用作对人物形象的描绘。例如:
在**传统文化中,身材丰盈被视为富贵和健康的象征,尤其在古代社会,财富和地位往往与身体的丰腴程度相关联。然而,在现代社会,随着审美观念的变化,肥胖被视为健康问题,成语的使用也可能带有调侃和讽刺的意味。
“大腹便便”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丰盛的生活、无忧无虑的状态,但同时也可能引发对健康和生活方式的反思。在表达中,它可以带有幽默感,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被理解为嘲讽。
在一次聚会上,朋友们讨论起健身和饮食,我调侃自己说:“我现在可是大腹便便了,得开始减肥了!”这种自嘲让气氛更加轻松,也让自己在众人面前显得更为亲切。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阳光下,大腹便便的老者, 笑声如波,荡漾在湖面。 岁月悠悠,丰盈似酒, 闲适人生,何必急于赶路。”
在英语中,可以用“well-fed”或“portly”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往往不如“大腹便便”带有如此直观的形象感。在西方文化中,肥胖的形象常常与健康问题关联,而不是单纯的财富象征。
通过对“大腹便便”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文化和社会观念的反映。它在日常交流中的适用性和灵活性使其成为表达幽默或情感的重要手段。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提升表达能力和文化素养。
边孝先,腹便便。
《世说新语·排调》:“腹便便,五经笥。”
《后汉书·边让传》:“腹便便,食饱眠。”
《汉书·东方朔传》:“腹便便,五谷藏。”
《史记·滑稽列传》:“腹便便,何所藏?”
《左传·宣公十五年》:“大腹便便,其状如鼓。”
东汉时河南读书人边绍,字孝先,学识渊博,天文地理都懂,给学生上课时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深受学生爱戴。一次在讲《论语》时因疲劳而打瞌睡,学生编顺口溜讥笑他肚皮肥大,他回敬顺口溜说自己肚皮大是因为装满了经书
室如悬磬待遗秉,~乃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