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5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2:16:40
“铜琶铁板”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铜制成的琵琶和用铁制成的板子。它形容音乐或声响的粗犷、沉重,或用来比喻某种表达方式生硬、缺乏灵性。通常用来形容音乐作品或表演缺乏情感和韵味。
“铜琶铁板”的来源并不十分明确,但常常被认为与传统音乐演奏有关系,尤其是与民间音乐、戏曲相关。在古代,琵琶是一种流行的弦乐器,而铁板则是一种打击乐器,它们的结合可能暗示了音乐表现的多样性与复杂性。这一成语可能是在对古代乐器演奏的某种评价中逐渐形成的。
“铜琶铁板”多用于描述音乐、戏剧等艺术表现形式的生硬、呆板,或者用来形容某种表达方式缺乏细腻和情感。例如: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与艺术被视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铜琶铁板”可以反映出人们对音乐表现的高期待和对艺术的深刻理解。在现代社会,随着各种音乐风格的融合和发展,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仍然存在,尤其是在评价当代艺术作品时。
“铜琶铁板”给人一种沉重、刚硬的感觉,常常让我联想到那些缺乏深度和动人情感的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能够提醒自己追求细腻、真挚的表达。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场音乐会,演出者虽然技术娴熟,但感觉上缺乏情感,听完后我对这场演出感到失望,心中不禁想起了“铜琶铁板”这个成语。
在创作一首诗时,我可以这样融入“铜琶铁板”:
夜深月明声寂寂,
铜琶铁板入耳来。
情愫何在音中隐,
只留空灵随梦回。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于“铜琶铁板”的表达可能是强调音乐或艺术的缺乏灵性和情感的说法。例如,在英语中,有时会用“flat”来形容音乐或表演缺乏起伏和情感。
通过对“铜琶铁板”的分析,我意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更是表达文化和情感的重要载体。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丰富自己的表达方式,提高沟通的有效性。
北宋时期,苏轼带他随从外出郊游,他观赏山崖的金鸡菊,随从在一旁高唱苏轼的歌词。苏轼问他们自己与柳永的词有什么不同。随从说:柳郎中的词只可借17岁的女孩子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外晓风残月”,您的歌词得请关西大汉持铁板唱“大江东去”
~声声恨,剩馥残膏字字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