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2:51:5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1:26
“俗不可耐”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指世俗的事物令人生厌,无法忍受。它通常形容某种风气、习俗或言行的低俗、庸俗,给人带来极大的反感和厌烦。
“俗不可耐”出自清朝作家李汝珍的小说《镜花缘》。在书中,作者通过对社会风俗的描写,表达了对当时庸俗现象的不满与批判。成语中的“俗”指的是世俗观念和流行文化,而“不可耐”则表达了对这些现象的强烈反感。
“俗不可耐”常用于文学作品、评论文章或日常对话中,尤其在讨论社会风气、文化现象等方面。它可以用来形容低俗的娱乐节目、庸俗的社交行为等。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这些成语在表达对事物的评价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例如,“俗不可耐”侧重于反感和厌恶,而“高雅脱俗”则强调一种高尚的追求。
在现代社会,随着网络文化和流行文化的迅猛发展,许多低俗现象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因此,“俗不可耐”这一成语在当代依然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品位的追求和对低俗文化的抵制。
“俗不可耐”给人一种强烈的负面情感反应,表达了对庸俗现象的厌恶和排斥。它让我联想到那些在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低质娱乐和不良风气,激发了对提升文化素养的思考。
在我的生活中,曾经参加过一场以低俗笑话为主题的聚会,令我感到十分不适。后来我在与朋友交流时提到了“俗不可耐”,并表达了我对这类活动的厌恶。这个成语帮助我更准确地传达了我的感受。
在某个故事中,可以这样描写:“她走进那家咖啡馆,发现墙上挂满了俗不可耐的涂鸦,忍不住皱起了眉头。这种环境让她倍感不适,她更愿意去那些清新脱俗的小店,享受宁静的时光。”
在英语中,可以用“vulgar”或“tasteles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这些词汇同样用于形容低俗的文化现象,但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可能有不同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
通过对“俗不可耐”的学习,我意识到它不仅仅是一个表达厌恶的成语,更是一种对文化现象的深刻反思。在我的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成语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情感和看法,提升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美人置白金一铤,可三四两许,秀才掇内袖中。美人取巾握手笑出曰:‘俗不可耐。’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他那俗不可耐的样子,真叫人看不下去。”
《老残游记》第十回:“那人俗不可耐,说话毫无文采,真是俗人一个。”
《聊斋志异·阿绣》:“其人俗不可耐,言语粗鄙,令人作呕。”
《儒林外史》第三回:“这人俗不可耐,说话又粗又俗,真是个乡下人。”
《红楼梦》第五回:“那宝玉本是个俗不可耐的人,见了这等俗物,越发觉得无趣。”
她是一个~的胖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