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0:21: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3:44:37
“独善其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独自做好自己”。它的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只关注自己的修身养性,而不考虑他人或社会的利益。这个成语强调个体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约束。
“独善其身”出自《孟子·尽心上》,原文为“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可以只顾自己修身养性;而当他处于顺境时,则应该兼顾社会,帮助他人。由此,“独善其身”逐渐演变为一个独立的成语,常用于指代那些只关注自身修养的人。
“独善其身”常用于文学作品、哲学讨论和日常对话中。比如,在文学作品中,常用来描写人物的个性特征;在哲学讨论中,可能用来探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在日常对话中,可能用于评价某人的处事态度。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独善其身”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理想,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内心的平和。然而,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的适用性受到质疑。许多人认为,单纯的自我完善无法解决社会问题,个人应当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
“独善其身”给人一种孤独与自省的感觉,可能让人联想到隐士生活、修道养性等情境。它也引发对个人与社会关系的思考,促使人们反思自己在社会中的角色。
在我的生活中,曾遇到一位老师,她始终强调学生的自我完善,认为只要每个人都能做好自己,社会自然会更好。这种观点让我深受启发,促使我在学*中注重自身修养。
在夜深人静的时刻, 月光洒在窗前, 独善其身,心如止水, 任世间风云变幻, 我自悠然自得。
在英语中,可以用“self-cultivation”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通常没有“独善其身”所包含的社会责任感。相较之下,西方文化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成就与社会贡献的平衡。
通过对“独善其身”的学,我更加理解了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这个成语提醒我在追求自身发展的同时,也要关注社会,承担起应有的责任。在我的语言学与表达中,理解这一成语的深层含义,有助于我更全面地思考问题。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君子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庄子·逍遥游》:“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独善其身者,未之有也。”
《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战国时期,孟子劝宋勾践到别国去游说仁学。宋勾践向孟子请教如何游说。孟子说:“尊崇儒道,乐于仁义。君子为人,穷困时不要失掉仁义,得志时不要失去理智,这样穷困时能独善其身,自得其乐,得志时能兼顾天下的利益。”
~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