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5:0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3:55:28
“俯仰随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低头和抬头都随同他人”,引申意为在行为、态度上随波逐流,缺乏独立的见解和主张。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过于迎合他人,缺乏自己的原则和立场。
“俯仰随人”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其中提到“俯仰随人”是指屈原等人因受到外界压力而不得不迎合他人的行为。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代文人面对社会压力和人际关系时的无奈。
“俯仰随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个体的独立性和自我意识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虽然“俯仰随人”在某些情况下反映了适应社会的必要性,但人们也开始反思这一行为的负面影响,尤其是在追求个人价值和创造力的背景下。
“俯仰随人”让我联想到那些在职场或社交场合中,因害怕孤立而屈从于他人的人。这样的情感反应让我思考独立与随和之间的平衡,提醒自己在适应他人时也要坚持自我。
在我大学时期,有一次小组讨论中,我因为害怕与其他同学产生冲突,选择了默默附和他们的观点。事后我意识到,这种“俯仰随人”的态度不仅影响了我的学习,也让我错失了表达自己独特见解的机会。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俯仰随人”的意象:
人在世间如浮云,
俯仰随人难自寻。
心中理想如星辰,
何须迎合逐浪尘。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go with the flow”,同样指代随波逐流的态度。两者都反映了对独立思考的缺乏,但“俯仰随人”更多强调的是对他人期望的迎合。
通过对“俯仰随人”的深入研究,我更加理解了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不仅对我在语言学习中的表达至关重要,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该成语提醒我在与他人互动时,要保持自我,不被外界随意左右。
安能终老尘土下,俯仰随人如桔槔。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犨、司空季子。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取季隗,生伯鯈、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孟子·公孙丑上》:“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
《论语·微子》:“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屈原既放,三年不得复见。竭知尽忠而蔽障于谗。心烦虑乱,不知所从。乃往见太卜郑詹尹曰:‘余有所疑,愿因先生决之。’詹尹乃端策拂龟,曰:‘君将何以教之?’屈原曰:‘吾宁悃悃款款,朴以忠乎?将送往劳来,斯无穷乎?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将游大人以成名乎?宁正言不讳以危身乎?将从俗富贵以偷生乎?宁超然高举以保真乎?将哫訾栗斯,喔咿儒儿,以事妇人乎?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将突梯滑稽,如脂如韦,以洁楹乎?宁昂昂若千里之驹乎?将泛泛若水中之凫,与波上下,偷以全吾躯乎?宁与骐骥亢轭乎?将随驽马之迹乎?宁与黄鹄比翼乎?将与鸡鹜争食乎?此孰吉孰凶?何去何从?’”
《庄子·逍遥游》:“且夫乘物以游心,托不得已以养中,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纵横自有凌云笔,~亦可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