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53: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02:23
“易箦之际”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在容易更换棺椁的时刻”。其中,“易”意为容易或方便,“箦”指棺材或座椅,通常象征生命的结束或死亡,“之际”指的是某个特定的时刻或时机。基本含义上,这个成语强调了一个人即将面临死亡的情景,或暗示在某种情况即将发生的时刻。
“易箦之际”出自《左传》,原文中提到的是对于生死、权力更替的深刻思考,反映了古人对生死的哲学思考和对人生命脆弱的认识。它的使用背景常常与朝代更替、权力斗争等重大历史**相关联,展示了古代人们对命运的无奈和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历史分析、政治评论等场合,尤其是在谈论生死、权力变动或人生无常时,能够引发听众的深思。在日常对话中,较少使用,但在特定的场合,比如悼念或反思人生时,可能会恰如其分地表达出对生命的感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易箦之际”在**传统文化中,常常与儒家思想中的生死观念相关联,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思考。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仍然适用,尤其是在面对生死、重大变故时,能够引发人们对人生意义的反思。
这个成语带给我一种深沉的思考和反思的情感。它让我联想到生命的脆弱与无常,也让我意识到在生活中要珍惜眼前人、珍惜每一个当下。
在我的生活中,有一次参加朋友的追悼会,大家都在分享他生前的故事,感叹生命的短暂。那时,我想到了“易箦之际”,这种生死交替的深刻感受让我更加强烈地意识到珍惜时间的重要性。
在月色皎洁的夜晚,老者坐在庭前,思绪飘向那“易箦之际”,如同秋风扫落叶,残阳似血,人生如梦,何不珍惜眼前的光阴?
在西方文化中,与“易箦之际”相似的表达可能是“memento mori”(记住你必将死去),它同样强调死亡的不可避免性和对生命的珍惜。在不同文化中,尽管表达方式不同,但对生死的思考是普遍存在的。
通过对“易箦之际”的深入分析,我更加理解了生命的脆弱和无常。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思考与表达中更加注重生命的价值与意义,成为我语言学*和思维提升的重要部分。
言人临终曰易箦之际。
《后汉书·张衡传》:“衡病笃,帝使黄门侍郎钟离意问疾。衡易箦之际,意泣而拜。”
《汉书·王莽传》:“莽病,刘歆等侍疾,莽易箦之际,歆等皆泣。”
《论语·子罕》:“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病,子贡请见。孔子方负杖逍遥于门,曰:‘赐,汝来何其晚也?’孔子因叹,歌曰:‘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谓子贡曰:‘天下无道久矣,莫能宗予。夏人殡于东阶,周人于西阶,殷人两柱间。昨暮予梦坐奠两柱之间,予始殷人也。’后七日卒。”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易箦之际,君子是以知其不终也。”
是的,是有人到了~,朋友们才急急忙忙的为他赶办退休手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