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3:0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5:37
成语“流风遗迹”由“流风”和“遗迹”两个部分组成。字面意思是“流动的风留下的痕迹”。引申义指的是过去的事物或风采在后来的影响和传承中留下的印记或影响,常用来形容某种风格、思想、文化等的遗留和传承。
“流风遗迹”最早出现在唐代文学家李白的诗作中,诗中提到“流风遗迹”是形容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的交融,表达了对过往美好事物的怀念与追忆。这个成语的历史背景反映了古人对自然与人文的细腻感受,以及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
“流风遗迹”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流风遗迹强调了历史与文化的传承,这种观念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随着全球化的影响,许多传统文化面临消失的风险,因此认识和珍视“流风遗迹”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增强文化自信与认同感。
“流风遗迹”带给我一种怀旧的情感,联想到那些曾经辉煌的文化和历史。它让我意识到,尽管时代在变迁,但某些美好的东西仍然会通过各种方式留存下来,影响着后代。
在一次参观历史遗址时,我深刻体会到了“流风遗迹”的含义。那些残存的建筑和雕刻,仿佛在讲述着过去的故事,让我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延续。
在一首描写秋天的诗中,我可以这样写: “秋风拂过古道间,流风遗迹诉前缘;落叶飘零如梦影,余音绕梁久不散。”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races of the past”,强调历史的印记和影响。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在文化传承的主题上,两者有着相似的内涵。
通过对“流风遗迹”的学*,我更加理解了历史与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珍视传统,反思我们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保持文化的延续和发展。
至于长洲之滨,故城之墟,曹孟德、孙仲谋之所睥睨,周瑜、陆逊之所驰骛,其流风遗迹,亦足以称快世俗。
《文选·沈约<齐故安陆昭王碑文>》:“流风遗迹,于今不泯。”
《文选·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流风遗迹,一皆变古。”
《文选·陆机<叹逝赋>》:“步寒林以凄恻,翫春翘而有思。触万类以生悲,叹同节而异时。年弥往而念广,涂薄暮而意迮。亲落落而日稀,友靡靡而愈索。顾旧要于遗存,得十一于千百。乐隤心其如忘,哀缘情而来宅。托末契于后生,余将老而为客。然后弭节安怀,妙思天造。精浮神沦,忽在世表。寤大暮之同寐,何矜晚以怨早。指彼日之方除,岂兹情之足搅。感秋华于衰木,瘁零露于丰草。在殷忧而弗违,夫何云乎识道。将颐天地之大德,遗圣人之洪宝。爰潜志于冲玄,卒配名于高妙。升东岱而知生,垂同节而觉巧。彼凌虚而撤视,此乘晨而迅矫。靡清角之流咏,希野云之遗好。”
《文选·潘岳<西征赋>》:“街衢如一,庭宇相袭。混鸡犬而乱放,各识家而竞入。观夫汉高之兴也,非徒聪明神武,豁达大度而已也。乃引风结雅,流风遗迹,垂统理顺,创业垂统。”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读《春秋历谱谍》,至于周厉王,未尝不废书而叹也。曰:‘嗟乎!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流风遗迹,至今不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