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0:45: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4:44:41
成语“目下十行”的字面意思是“眼前有十行文字”。它表示阅读时,眼前的文字行数非常多,通常用于形容阅读内容丰富、信息量大或某种事情复杂多样。基本含义上,它可以用来表达在某个时刻面临的繁重任务或需要处理的多项事务。
“目下十行”并不是一个广为人知的成语,可能是对某些常见表达的变形或衍生。它可能源于古代书法或文人墨客的生活场景,阅读和书写是他们日常的重要部分。在古代,书信、诗词和文稿的书写常常需要阅读和理解大量的文字,因此“目下十行”也可以被理解为对文人生活的写照。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信息量的增加使得“目下十行”这一成语的意义更加凸显。人们面临的信息和任务日趋繁多,尤其在快速发展的科技和信息时代,感受到的压力和复杂性也随之增加。因此,这一成语在当代生活中的适用性依然强烈,能够引起共鸣。
“目下十行”常常让我联想到忙碌的生活和繁重的学习任务,它带来的压力感也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时间管理和效率的重要性。同时,这个成语也能引发人们对如何在繁杂中找到重点的思考。
在我准备考试的那段时间,书桌上堆满了复习资料,确实感到“目下十行”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我学会了合理规划时间和优先处理重要任务,以减轻压力和提高效率。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表达:
目下十行如潮涌,
思绪纷飞似云烟。
繁忙中寻一线光,
静心处见万象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a flood of information”,用于形容信息量大、复杂性高。在不同文化中,信息超载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背后的情感和体验是相似的。
通过对“目下十行”的学习,我认识到在繁忙生活中,如何有效管理信息和任务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时能够更准确地传达复杂情境,提升了我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个首相姓王名安石,临川人也。此人目下十行,书穷万卷。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所在贿谢,畋渔声伎,故时人鄙之。然颇该洽,善谭说,能书翰,观古人文章,即能识其优劣,读书十行俱下,为文长于碑颂。”
《宋史·刘恕传》:“恕少颖悟,书过目即成诵,八岁能属文,十三通《春秋左氏》、《汉书》,至忘寝食。”
《梁书·简文帝纪》:“读书十行俱下,辞藻艳发,博综群言,善谈玄理。”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幼聪敏,七岁能属文,舅齐中书郎王融深赏异之,常与同载适亲友,号曰神童。融每言曰:‘天下文章若无我,当归阿士。’阿士即孝绰小字也。孝绰三妹并善属文,长适琅邪王叔英,次适吴郡张嵊,一适东海徐悱,皆有才学。悱妻文尤清拔,所谓刘三娘者也。孝绰兄弟及群从诸子侄,当时有七十人,并能属文,近古未之有也。孝绰子谅,字求信,小名春,少好学,有文才,尤善书记,历官著作佐郎、太子舍人、王府主簿、太子洗马,掌书记,出为襄阳令,卒。谅解音律,抄《三辅决录》,又抄《世说》,及《幽明录》,为《杂语》,及撰《碑集》,凡百卷,皆行于世。”
《北齐书·杨愔传》:“读书十行俱下。”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第四卷:“此人~,书穷万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