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30:3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9:16
成语“托公报私”的字面意思是“借用公共名义来报私人的恩惠”。它的基本含义是指在公事中利用职权或公共资源,为个人利益服务,暗示着一种不正当的行为或腐败现象。
“托公报私”这一成语的历史背景可以追溯到古代官场和社会风气。它反映了古代社会中存在的官员利用职权为自己或亲朋好友谋取私利的现象。虽然具体的来源可能没有明确的文学出处,但在许多古代文献和典故中,类似的行为被广泛谴责。
“托公报私”常用于指责那些在工作或公共事务中滥用职权的人。在文学作品中,可以用来描绘官员的不正之风;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批评朋友或同事的不当行为;在演讲中,可以用作警示,提醒大家要保持清正廉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官德和清廉被视为重要的道德标准。“托公报私”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尤其在反腐斗争中,揭露和抵制这一行为是社会和政府的共同目标。
“托公报私”这个成语常常带给人负面的情感联想,如贪婪、不诚信和腐败。这种行为不仅损害了公共利益,也影响了社会的道德风气。
在我个人的工作经历中,曾经见到一位同事利用自己的职权,为亲戚在公司内谋取利益。这种行为引起了其他员工的不满,也让我意识到维护公共利益的重要性。
在一首小诗中,可以这样运用“托公报私”:
权杖高举如云彩,
公义何处影难掩。
托公报私生暗影,
清风明月共长天。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using public office for private gain”,强调利用公共职务谋取私利的现象。不同文化中,对于这种行为的态度通常是负面的,强调透明度和公正性。
通过对“托公报私”的分析,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的重要性。它不仅传达了对腐败行为的警惕,也提醒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清白和公正。
方进终不举白,专作威福,阿党所厚,排挤英俊,托公报私,横厉无所畏忌。
《明史·海瑞传》:“瑞以直谏名,而亦有时托公报私,为人所讥。”
《宋史·王安石传》:“安石变法,多托公报私,士大夫多不以为然。”
《后汉书·杨震传》:“震以德行称,而亦托公报私,多所荐达。”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魏其、武安皆以外戚贵,争权市恩,托公报私。”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郑人以子臧之故,托公报私,不听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