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6:4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59:19
“托之空言”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把事情寄托在空洞的言辞上,指的是言辞空洞无物,缺乏实际内容和可信度。它常用于形容某些言论或承诺只是表面,而没有实际的行动或依据。
“托之空言”出自《庄子·外物》一书。庄子在书中提到,倘若言辞只是空洞的说辞,而没有实际行动或具体内容,那么这样的言辞便没有任何价值和意义。这个成语反映了庄子对实质和言辞之间关系的思考,强调实际行动的重要性。
在现代汉语中,“托之空言”常用于批评那些空谈无物的言论,适用于各种场景:
“托之空言”在**文化中强调了行动的重要性,反映了儒家思想中重视实践的理念。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的快速传播,空洞的言辞比以往更容易被识别,因而对言辞的真实和实用性要求也变得更加严格。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许多在生活中听到的空洞承诺和口号,常常让人感到失望和无奈。它提醒我在沟通和表达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而不是仅仅追求华丽的辞藻。
在工作中,我曾经遇到过一位同事,总是提出很多新的想法,但最后都没有落实。每次项目会议上,我都会提到“托之空言”,以此提醒大家重视实际行动,而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讨论。
在诗歌中,我尝试将“托之空言”融入其中:
月下独行思无尽,
言辞虽美空如云。
不如实事心中记,
方可明月照前尘。
在英语中,“empty promises”或“hollow words”可以对应于“托之空言”。这些表达同样用来形容那些没有实际行动的承诺或言辞,反映了不同文化中对实质与言辞关系的共识。
通过对“托之空言”的学,我认识到在沟通中,实质内容的重要性。无论是在工作、生活还是学中,注重言辞的实在性,才能建立信任与合作。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让我在表达时更加严谨和负责。
案:孔子之言见《春秋纬》,太史公引之以成说也。空言谓褒贬是非也。
《汉书·艺文志》:“古之学者耕且养,三年而通一艺,存其大体,玩经文而已。” —— 这里描述了古代学者的学习态度,强调了对经典的深入理解和实践,托之空言则与此相悖。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君子曰:‘信不由中,质无益也。’” —— 这里强调了言辞必须发自内心,托之空言则缺乏真诚。
《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 孔子在这里强调了言行的真实性,托之空言则违背了这一原则。
《文心雕龙·序志》:“夫文心者,言为文之用心也。昔涓子《琴心》,王孙《巧心》,心哉美矣,故用之焉。” —— 刘勰在这里提到“文心”是指写作时的用心,暗示了写作不仅仅是表面的文字,而是内心的真实表达,托之空言则失去了这种深度。
《史记·太史公自序》:“余所谓述故事,整齐其世传,非所谓作也,而君比之于《春秋》,谬矣。” —— 司马迁在这里表达了自己只是整理历史资料,而非创作,以此托之空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