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26: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9:51
成语“断缣尺楮”的字面意思是“断了的丝绸和纸张”。它主要用来形容缺乏用具或材料,无法继续进行某项工作的状态。通常用来比喻事情无法继续进行或者缺少支持、资源等。
“断缣尺楮”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人对书写材料的重视。缣和楮都是古代常用的书写材料,缣是丝绸,楮是纸,二者都是文化创作和记录的重要工具。成语的形成与古代文人对书写材料的依赖密切相关,若没有这些材料,便无法进行书写和创作,象征着文化活动的停滞。
该成语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非常广泛: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书写材料的匮乏常常影响到文学创作的进程。因此,“断缣尺楮”不仅反映了物质条件对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古人对资源的珍视。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仍然适用于描述因资源不足而导致的困境,尤其在科研、艺术等领域。
“断缣尺楮”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无奈和沮丧。在创作过程中,如果遇到灵感枯竭或者材料不足的情况,常常会感到失落和压抑。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目标时,必要的条件和资源是不可或缺的。
在我的学*过程中,曾因缺乏参考书籍而无法完成一篇重要的论文,那时我深刻体会到“断缣尺楮”的含义。只有在获得了足够的资料后,才能顺利进行写作。
在一个古代文人聚会上,诗人们互相吟诵,然而其中一位突然沉默,手中无纸笔,感叹道:“今我断缣尺楮,如何续写未完诗篇?”此时,其他诗人纷纷提供材料,场面温馨而充满灵感。
在英语中,与“断缣尺楮”类似的表达可能是“out of resources”或“at a standstill”,这些短语同样表达了因缺乏条件而无法继续的状态。然而,它们缺乏成语所传达的文化背景和对书写材料的特殊强调。
通过对“断缣尺楮”的学,我认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成语不仅传递了字面意义,更承载了丰富的文化背景和情感。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是一个值得借鉴的例子,提醒我在表达时要注意背景和情感的结合。
收藏古画,往往断缣寸纸,皆可珍惜。
《明史·文苑传二·徐渭》:“渭天才超轶,诗文绝出伦辈。善草书,工写生。尝自言:‘吾书第一,诗次之,文次之,画又次之。’然书画类多赝本,而于文章,特为精核。所著《徐文长集》,断缣尺楮,世竞宝之。”
《宋史·文苑传六·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着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然世所谓米南宫书者,多芾临也。其断缣尺楮,人争宝之。”
《新唐书·文艺传中·李邕》:“邕资豪放,不能治细行,财帛盈室,多与贵戚交,数求赂遗。及贬,人有求其文者,辄曰:‘吾文须金帛而后出。’其矜己傲物如此。故当时议者谓邕断缣尺楮,以为己有,非虚语也。”
《旧唐书·文苑传下·李邕》:“邕早擅才名,尤长碑颂,虽贬职在外,中朝衣冠及天下寺观,多赍持金帛,往求其文。前后所制,凡数百首,受纳馈遗,亦至巨万。时议以为自古鬻文获财,未有如邕者。而邕尤自矜伐,断缣尺楮,以为己有。”
《南史·刘孝绰传》:“孝绰与到洽友善,同侍东宫,孝绰自以才优于洽,每于宴坐,嗤鄙其文,洽衔之。后孝绰送舅氏书,令勿妄下定语,洽遂以孝绰所撰文章示人,云:‘孝绰断缣尺楮,不足为奇。’”
今人间往往有其所画梅花,~,人争宝之,多元章自画所题其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