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2:40: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30:12
成语“断袖之宠”字面意思是“断袖”是指因宠爱而割舍的袖子,基本含义是指**或贵族对同性爱人的宠爱。通常用来形容同性之间的特殊情感,特别是指男性之间的恋爱关系。
“断袖之宠”源于**古代的历史故事,最著名的典故出自《汉书》中的一则传说。汉哀帝刘欣与其宠臣王嫱非常亲密,有一次为了不打扰王嫱的睡眠,刘欣割断了自己的袖子,悄悄起身离开。这个故事体现了他们之间深厚的感情,后人便将这一情景引申为形容同性之间的宠爱。
“断袖之宠”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具体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断袖之宠”在**文化中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同性恋情的理解与接受程度。尽管在历史上这一情感被隐秘或压制,但仍有诸多的文献记录。现代社会的开放性使这一成语重新回归于人们的视野,成为讨论性别与情感多样性的一个重要符号。
“断袖之宠”带给人的情感反应往往是复杂的,有对古代情感的憧憬,也有对现代社会中同性恋情的支持与理解。它引发了对爱情多样性的思考,挑战了传统的性别观念。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我听到了一个关于“断袖之宠”的故事,讲述了一位古代王爷与他的宠臣之间的深厚感情。这个故事让我思考到现代社会中对待同性恋情的态度,并让我在与朋友的讨论中更加开放和包容。
在一首现代诗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断袖之宠”:
月下轻吟,断袖之宠,
情深似海,愿共此生。
无畏流言,心中有梦,
愿携手走,何惧风雨。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有“bromance”,指男性之间深厚的友情,有时也暗指超越友情的情感。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都反映了对男性情感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通过对“断袖之宠”的学,我认识到这一成语不仅仅是对古代情感的回顾,更是对现代社会多元爱情观的一种反思。它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提醒我在交流中尊重和理解不同的情感表达。
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南史·萧子显传》:“子显美容止,善交游,饮酒至数斗不乱。文惠太子尝幸东宫,子显醉,不得见,明日,太子遣人责之曰:‘昨日子何为不见?’子显曰:‘臣昨醉,实不知,然臣有断袖之癖,恐见太子,太子必不乐。’”
《晋书·王衍传》:“衍字夷甫,神情明秀,风姿详雅。总角尝造山涛,涛嗟叹良久,既去,目而送之曰:‘何物老妪,生宁馨儿!然误天下苍生者,未必非此人也。’衍初无喜愠之色,徐曰:‘天下自有公论,愿公无以一目废之。’涛曰:‘吾闻断袖之癖,未闻断袖之论。’”
《世说新语·容止》:“王夷甫容貌整丽,妙于谈玄,恒捉白玉柄麈尾,与手都无分别。时人目之曰:‘玉人’。见者皆以为神仙中人。或有忘其名者,问左右:‘此谁家郎?’左右曰:‘此王夷甫也。’其人乃大惊曰:‘真神仙中人也!’王夷甫闻之,笑曰:‘我岂有断袖之癖乎?’”
《后汉书·光武帝纪下》:“初,光武为布衣时,与所厚游侠王霸、臧宫、祭遵等二十八人,皆为断金之交。”
《汉书·董贤传》:“上欲侯贤而未有缘,会待诏孙宠、息夫躬等言贤易衣侍疾之状,上心怜之,乃断袖而起。”
绍闻每日在碧草轩戏谑调笑,九娃儿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