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7:0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1:39:43
“东征西讨”这个成语字面上可以理解为“向东征战,向西讨伐”,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或一方在多个方向上进行进攻或征讨。其基本含义是形容战争或争斗的广泛性和多样性,常常指代对外的军事行动或者广泛的争取、争斗。
“东征西讨”来源于古代的战争活动,特别是**历史上许多著名的战争和征伐故事。在古代,国家为了扩展领土或征讨敌人,往往需要同时在多个方向进行军队调动。具体的典故可能没有明确的出处,但在《史记》和《汉书》等历史文献中都可以找到类似的描述。
“东征西讨”可广泛用于历史文学、军事评论、政治分析等场景。在日常对话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做事时没有明确的方向,或者在多个项目上进行尝试。比如,在企业管理中,形容一个公司在多个市场同时开拓,有时也会用到这个成语。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战争和征伐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成语和典故都与之相关。现代社会中,虽然战争的意义有所减弱,但“东征西讨”仍然可以引申为多方面努力的象征。在商业竞争和个人发展中,强调多元化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东征西讨”给人的感觉往往是紧张和激烈的,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不确定性。在表达时,可能会引发对不专注或事务繁杂的消极情绪。因此,在日常使用时,需注意其语境的适宜性。
在我的学*和工作中,曾经经历过一个项目需要同时进行多个任务的情况,大家都在“东征西讨”,结果往往是各自忙得不可开交,却没有形成合力。这让我意识到在团队合作中,专注和协调的重要性。
在一首关于战斗的诗中,可以写道: “东征西讨路漫漫, 千军万马逐风寒。 唯有心中志不灭, 长风破浪任我还。”
在英语中,类似表达可以用“campaign on multiple fronts”来形容从多个方面进行的攻击或努力。尽管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战争表达有所不同,但“东征西讨”所包含的多方位努力的意思是相通的。
通过对“东征西讨”的学,我认识到这个成语不仅仅是对战争的描述,更是对人们在生活和工作中多方面努力的比喻。在语言学中,理解成语的深层含义和适用场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思想和情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至如出车授钺,东征西讨,孤虚向背,则虽女子之众,可以当于丈夫。
《旧唐书·李靖传》:“李靖东征西讨,平定四方。”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东征西讨,统一北方。”
《后汉书·班超传》:“班超东征西讨,威震西域。”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卫青东征西讨,所向披靡。”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东征西讨,以定其国。”
我为国家助成大业,擐甲执锐,垂四十年,~,无复遗恨,第恨汴京下耳!当其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