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8:49:26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55:33
成语“时移俗易”字面意思是“时代变化,风俗也随之改变”。它的基本含义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风俗和*惯会发生变化,强调了时代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影响。
“时移俗易”出自《后汉书·冯衍传》。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对历史的观察,指出了社会风俗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的现象。这个成语反映了历史发展和社会变迁的普遍规律。
“时移俗易”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时移俗易”在**传统文化中强调适应性和灵活性,反映了道家和儒家思想中对变化的认知。在现代社会,由于科技进步、全球化等因素,风俗变化更加迅速,这一成语的适用性也愈加凸显。
“时移俗易”让我联想到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新事物的接受之间的平衡。它提醒我们在欣赏传统的同时,也要勇于接受变化,适应新的生活方式。
在我自己的生活中,我曾经历过因工作地点变迁而导致的生活方式改变。例如,从小城镇搬到大城市后,周围的社交方式、生活*惯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时移俗易”的真实含义。
在一个夜晚,我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时光荏苒如流水,
风俗变迁随梦飞。
旧时记忆难再回,
新的世界在眼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Times change, and so do customs”或“Change is the only constant”。这些表达同样强调了变化的不可避免性,反映出不同文化中对时代变迁的认知。
通过对“时移俗易”的学*,我认识到变化是生活的一部分。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中具有重要性,也提醒我们在面对社会的快速变迁时,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勇于接受新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今夫世异则事变,事变则时移,时移则俗易。
《晋书·儒林传·范宣传》:“范宣字子宣,陈留人也。年十岁,能诵《诗》《书》。尝以刀伤手,捧手改容。人问:‘痛邪?’答曰:‘不足为痛,但受全之体,忽被亏损,可惜耳!’家人以其年幼而异之。及长,好学,尤善《三礼》。家至贫俭,躬耕供养。亲没,负土成坟,遂庐于墓侧,遗迹犹存。少孤,家贫,常自樵采,以给衣食。桓宣武平豫章,始更聚徒教学,自是家世相传,并谙《礼》注,门徒甚盛。于时江州人士,并好经学,化二范之风也。年五十四卒。”
《后汉书·儒林传下·何休》:“休为人质朴讷口,而雅有心思,精研‘六经’,世儒无及者。以列卿子诏拜郎中,非其好也,辞疾不听,因弃官去,曰:‘如此,尉荐过分,必有阴阳之患。’时移俗易,世盛道衰,休既辞疾,召不肯应。”
《汉书·地理志下》:“凡民函五常之性,而其刚柔缓急,音声不同,系水土之风气,故谓之风;好恶取舍,动静亡常,随君上之情欲,故谓之俗。孔子曰:‘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言圣王在上,统理人伦,必移其本,而易其末,此混同天下一之乎中和,然后王教成也。”
《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臣闻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
及~,则通变适用,是以周、汉俶迁,随世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