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3:58:19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8:41:05
“如埙如篪”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像埙(xūn,一种古老的吹奏乐器)和篪(chí,一种古代的管乐器)一样。其基本含义是形容声音的和谐、优美,通常用来比喻文辞或音乐等方面的优雅、动人。
“如埙如篪”出自《诗经·小雅·南陔》,原文为“如埙如篪,言之凿凿”。在这句诗中,埙和篪作为乐器,象征着和谐的声音,表达了说话的真诚与动人。该成语体现了古代对音乐和言语美的追求。
该成语可以用于多种语境: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音乐与言语被视为重要的艺术形式,强调和谐与美感。成语“如埙如篪”反映了这种文化价值观,强调语言和声音的优雅。在现代社会中,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对于美的追求依然存在,尤其在文学创作和演讲中。
“如埙如篪”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愉悦与欣赏,联想到优雅、和谐的场景。它促使人们在表达时追求更高的艺术性,从而提升交流的质量。
在一次演讲中,我尝试用“如埙如篪”来形容我的演讲风格,强调我要追求优美的表达,给听众带来愉悦的感受。这样的表达让我的演讲更加生动,听众的反响也很积极。
在诗歌中,我尝试写下以下几句:
清风拂柳声如埙,
月下低吟似篪鸣。
琴心相印共此生,
愿随韵律舞天庭。
通过这样的创作,展示了“如埙如篪”的灵活性和表现力。
在英语中,可以用“melodious”或“harmoniou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但这些词汇往往没有“如埙如篪”所承载的文化深度和历史背景。不同文化中对音乐和言语美的追求虽有共通之处,但表达方式各有特点。
通过对“如埙如篪”的学,我认识到成语不仅是语言的工具,也是文化的载体。它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性,鼓励我追求更高的语言艺术,提升沟通的效果。
如埙如篪,言相和也。
《文心雕龙·史传》:“昔者夫子闵王道之缺,伤斯文之坠,静居以叹凤,临衢而泣麟,于是就太师以正雅颂,因鲁史以修春秋,举得失以表黜陟,征存亡以标劝戒:褒见一字,贵逾轩冕;贬在片言,诛深斧钺。然睿旨幽隐,经文婉约,丘明同时,实得微言。乃原始要终,创为传体。传者,转也;转受经旨,以授于后,实圣文之羽翮,记籍之冠冕也。”
《汉书·艺文志》:“古之王者世有史官。君举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事为《春秋》,言为《尚书》,帝王靡不同之。周室既微,载籍残缺,仲尼思存前圣之业,乃称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纪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足,则吾能征之矣。’观殷夏所损益,曰:‘后虽百世可知也,以一文一质。周监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故书传、礼记自孔氏。”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晋侯赏从亡者,介之推不言禄,禄亦弗及。推曰:‘献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怀无亲,外内弃之。天未绝晋,必将有主。主晋祀者,非君而谁?天实置之,而二三子以为己力,不亦诬乎?窃人之财,犹谓之盗,况贪天之功以为己力乎?下义其罪,上赏其奸,上下相蒙,难与处矣。’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谁怼?’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汝偕隐。’遂隐而死。晋侯求之不获,以绵上为之田,曰:‘以志吾过,且旌善人。’”
《诗经·小雅·鹿鸣》:“我有嘉宾,鼓瑟吹笙。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我有嘉宾,德音孔昭。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