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0:27:1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29:03
“神采奕然”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神情和光彩都显得非常明亮、焕发”。它通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精神饱满,容光焕发,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状态。这个成语传达出一种生动的气质,体现出内心的愉悦与自信。
“神采奕然”源于《庄子·人间世》中的一句话:“神采奕然,气之所生也。”这里的“神采”指的是人的精神状态,而“奕然”则指光彩照人。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精神状态与外在表现之间关系的认识,强调内在情感与外在形象的和谐统一。
在文学作品中,“神采奕然”常用来描绘人物的活力与魅力,比如在小说中描述主角在成功后的欣喜状态。在日常对话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赞美他人的良好状态,比如在朋友取得成就时使用。此外,在演讲中,也可以用来激励听众,鼓励他们展现出最佳状态。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个人的精神状态常常被视为内外和谐的重要体现。“神采奕然”反映了社会对积极向上、乐观精神的推崇。在现代社会中,这一成语依然适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被认为是成功的关键之一。
“神采奕然”给人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快乐、自信和成功。这种表述能够影响我的思维,促使我在面对挑战时更加乐观,从而提升表达的感染力。
在我大学毕业典礼上,我看到许多同学在获得学位时神采奕然,脸上洋溢着幸福与自信。那一刻我意识到,良好的心态不仅能影响个人表现,还能感染周围的人。
在一个春天的早晨,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她的脸上,她睁开眼睛,神采奕然,仿佛整个世界都在为她绽放。她知道,这一天将是一个新的开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radiant”或“glowing”,它们同样用来描述一个人精神焕发的状态。不同文化中对个人精神状态的重视程度可能不同,但整体上都反映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通过对“神采奕然”的分析,我深刻理解到语言中的成语不仅是表达的工具,更是文化和情感的载体。在学*和使用汉语时,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的表达,使其更加生动和富有感染力。
韩宗伯所藏曹娥碑,为右军真迹。绢素稍暗,字亦惨淡。细视良久,则笔意透出绢外,神采奕然。
《新唐书·文艺传上·王勃》:“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号‘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旧唐书·文苑传上·王勃》:“勃六岁解属文,构思无滞,词情英迈,与兄勔、勮,才藻相类。父友杜易简常称之曰:‘此王氏三珠树也。’”
《清史稿·文苑传一·王士祯》:“士祯诗文,皆名家。其诗尤工,五七言近体最善,七言古体次之,填词亦入妙品。与兄士禄、士祜并有时名,号‘三王’。”
《明史·文苑传三·何景明》:“景明志操耿介,尚节义,鄙荣利,与梦阳并有国士风。梦阳主摹仿,景明则主创造,各树坚壁,历十余年不决。始,梦阳主李、何之学,景明稍后出,相与颉颃。”
《宋史·文苑传五·米芾》:“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沉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