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19:28:4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5:37:49
成语“秉旄仗钺”字面意思是:手持旄(指带有毛绒装饰的旗帜)和仗钺(指一种武器,通常是带有刀锋的权杖)。基本含义是指掌握军权或指挥军队,形容具有权力和威望的状态。
“秉旄仗钺”出自《史记·李将军列传》,原文描述的是古代将领在军中指挥作战的情形。旄和钺作为古代的军中器具,象征着指挥和统治的权力,反映了当时的军事文化和社会结构。
该成语通常用于描述军事将领或有权力的人在指挥、统治时的状态。可以在历史小说、军事题材的文学作品中看到,亦可用于演讲、辩论中形容某人掌握权力的情形。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军权与政治权力常常交织在一起,掌握权力的人往往是社会的核心。成语“秉旄仗钺”不仅反映了军事文化,也体现了对权力的崇拜和对军事才能的重视。在现代社会,虽然战争形式和权力结构发生了变化,但“秉旄仗钺”仍可以用来形容在职场或政治领域的领导地位。
该成语给人一种威严、力量的感觉,联想到历史上那些足智多谋的将领和他们的指挥战斗的场景。它也可以引发对权力的反思,思考权力的运用与责任。
在工作中,我常常会将“秉旄仗钺”用来形容那些在项目中起到领导作用的同事。比如,当一个同事在会议中决策明确、指引方向时,我会说他真是“秉旄仗钺”,让团队充满了信心。
在一首描写古代战争的诗中,可以这样写:
旄旗摇曳战鼓声,仗钺挥舞显英雄。
秉权指挥众将士,壮志凌云共争雄。
在英语中,可以用“hold the rein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意指掌握控制权。虽然文化背景不同,但两者都强调了领导与控制的主题。
通过对成语“秉旄仗钺”的分析,我意识到它不仅是一个描述权力和指挥的成语,更是对历史和文化的反思。在语言学*中,它提醒我注意权力、责任与领导之间的关系,帮助我在表达时更准确地传达相关的情感和意图。
王左仗黄钺,右秉白旄以麾。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曹操秉旄仗钺,以讨不庭。”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光武秉旄仗钺,以定天下。”
《汉书·王莽传上》:“莽乃秉旄仗钺,以诛贼臣。”
《史记·周本纪》:“周公旦秉旄仗钺,以辅成王。”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王使公孙枝将右师,秉旄仗钺,以伐郑。”
昔姜尚父年九十,~,未尝言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