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21:47:4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0:44:19
“杖节把钺”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用杖把节(海棠)把着,手持斧头”。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一种威严、庄重的态度,或形容在某种权力或权威下的统治者。也可以引申为在某种权威背景下行使权力,或在特定场合中表现出威严和决断。
该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封建制度和统治者的形象。杖节常常象征着权威,而钺则是古代的一种武器,象征着杀伐之权。成语的具体出处可能不详,但其构成的字面意义与古代的权力象征紧密相连。
“杖节把钺”可以在多种语境中使用,包括: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古代**,君王与将领常常以威严和权力来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杖节把钺”反映了这种权威文化在社会中的重要性。在现代社会中,这种成语仍然适用,尤其在描述领导者的决策与态度时,能够传达出一种权威感。
这个成语常常让我联想到权力与责任的关系。它带给我一种庄重的情感,提醒我在面对权威时要保持尊重,同时也要意识到权力带来的责任。
在职场上,有一次我在会议中发表意见,感受到领导的“杖节把钺”,让我在表达观点时更加谨慎与自信。这种威严也促使我在工作中更加努力,追求对团队的贡献。
在一首诗中可以这样使用:
风起云涌气吞天,杖节把钺显英姿。
权威如山高千丈,决策如刀割四围。
这里展示了成语的威严与决断力。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o wield power”或“to hold the reins of power”。尽管这些表达也传达了权威的概念,但在文化背景和使用情境上可能会有所不同,特别是在对权力的理解和表现上。
通过对“杖节把钺”的学,我认识到语言不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文化和社会价值观的体现。这个成语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提醒我关注权威与责任的关系,培养我在表达时的自信与庄重。
以太保甄邯为大将军,受钺高庙,领天下兵,左杖节,右把钺,屯城外。
《明史·戚继光传》:“继光杖节把钺,镇守边疆。”
《宋史·岳飞传》:“飞杖节把钺,屡建奇功。”
《三国志·魏书·张辽传》:“辽杖节把钺,临阵斩将。”
《后汉书·班超传》:“超杖节把钺,威震西域。”
《汉书·王莽传》:“杖节把钺,以诛不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