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3:56:5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4:37:40
“鲜廉寡耻”是一个汉语成语,其中“鲜”指的是少、稀少的意思;“廉”意为正直、清白;“寡”指的是少、缺乏;“耻”则是羞耻。整体来看,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很少有廉洁,缺乏羞耻”,用来形容一个人道德败坏,缺乏应有的正直和羞耻感。
“鲜廉寡耻”出自《左传》。在《左传·僖公二十三年》中,有“君子之道鲜,而小人之道多”的说法。此成语体现了古代对道德的重视,强调了廉洁和羞耻感在个人品德中的重要性。
“鲜廉寡耻”常用于批评那些道德水平低下、行为不端的人。在文学作品中,作者可能通过这一成语描绘反派角色,或用以讽刺社会上不良现象。在日常对话中,它可以用于指责某人的不道德行为,比如在讨论某些社会**时,指出相关人士的失德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廉洁和羞耻被视为个人品德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人们的价值观有所变化,但“鲜廉寡耻”依然适用,用于揭露和批评当今社会中存在的道德缺失现象。在现代社会,这一成语可以用于政治、商业等多个领域的道德批评。
“鲜廉寡耻”常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使用这一成语时,往往伴随着愤怒、失望或无奈的情绪。这种情感反应可以激发人们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反思,促使人们追求更高的道德标准。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次目睹朋友在工作中抄袭他人的创意,面对他的行为,我感到非常失望,心中也涌起了“鲜廉寡耻”的想法。我主动与他沟通,指出这种行为的不道德性,试图唤醒他的良知。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鲜廉寡耻”:
月明点滴照人心,
廉洁之光难可寻。
鲜廉寡耻何时止,
苍生盼望更清新。
在英语中,可以用“shameless”来表达类似的意思,虽然它未必在文化背景上完全对应,但同样传达了缺乏羞耻感的意思。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的“无耻之徒”或“道德败坏”,也有类似的表达。
通过对“鲜廉寡耻”的学,我认识到道德标准的重要性以及在沟通中使用具有批判性的语言的必要性。这一成语不仅是对不道德行为的指责,更是对社会道德的呼唤。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恰当地使用成语能够增强表达的力量,传达更深层的意义。
朝廷不复敦尚名节,故士大夫鲜廉寡耻,不知君臣之义。
觍然向敌国的平沼与倭皇献媚,~,已达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