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01:33:22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2:22:41
“流水高山”是一个成语,字面意思是“流水”和“高山”。在这里,“流水”象征着流动的音乐或旋律,而“高山”则象征着高亢激昂的音乐或声音。整体而言,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音乐的高亢激昂与婉转流畅,常用于赞美音乐的美妙和演奏者的技艺。
“流水高山”源于**古代文人对音乐的高度赞美,尤其是关于古琴的演奏。这个成语与古代名琴“流水”和“高山”的演奏风格有关,传说中的高山流水是指知音之间的默契与理解,代表着音乐的真谛。这个典故最早见于《列子·汤问》中,描述了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的深厚友谊,强调了音乐的表达与情感的共鸣。
“流水高山”可以在多种场景中使用:
在**文化中,音乐被视为情感表达的重要方式,“流水高山”不仅仅代表音符的流动与高亢,更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共鸣。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可以用来形容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默契,超越了音乐的范畴,反映了人际关系的深度。
“流水高山”给人一种宁静而又高昂的感觉,象征着自然的和谐与人类情感的共鸣。使用这个成语时,往往伴随着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在我学*古琴期间,有一次参加了一个音乐会,是一个老琴师演奏的。他的音乐如“流水高山”般流畅,深深打动了我。我在那一刻感受到音乐不仅是声响,更是情感的流动。
在夜晚的山林中,清风拂过,流水潺潺,仿佛高山之音回荡,令我不禁吟道: “山外清风送流水,琴声悠悠似高山。 愿与知音共此乐,千古流传此曲间。”
在其他文化中,如西方音乐中也有类似的表达,比如“流畅如溪水”或“高亢如山峰”,这些都描绘了音乐的美妙与情感的交融。
“流水高山”不仅是对音乐的赞美,也是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深刻理解。它提醒我们在生活中寻找和谐与共鸣的重要性,反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连接。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帮助我更好地理解音乐与情感的关系,也激励我在日常生活中追求美与和谐。
伯牙鼓琴,志在登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明史·文苑传二·徐贲》:“徐贲,字幼文,其先蜀人,徙常州,再徙平江。工诗,与高启、杨基、张羽齐名,号‘吴中四杰’。张士诚辟为属,已谢去。洪武七年被荐至京,应对称旨,授给事中。累官河南左布政使。大军征洮岷,道其境,坐犒劳不时,下狱瘐死。贲善画山水,取法董源,巨然,笔墨清润。亦擅花卉。”
《宋史·文苑传五·米芾》:“米芾,字元章,吴人也。以母侍宣仁后藩邸旧恩,补浛光尉。历知雍丘县、涟水军,太常博士,知无为军。召为书画学博士,赐对便殿,上其子友仁所作《楚山清晓图》,擢礼部员外郎,出知淮阳军。卒,年四十九。芾为文奇险,不蹈袭前人轨辙。特妙于翰墨,沈著飞翥,得王献之笔意。画山水人物,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书画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王安石尝摘其诗句书扇上,苏轼亦喜誉之。冠服效唐人,风神萧散,音吐清畅,所至人聚观之。而好洁成癖,至不与人同巾器。所为谲异,时有可传笑者。无为州治有巨石,状奇丑,芾见大喜曰:‘此足以当吾拜!’具衣冠拜之,呼之为兄。由是人号为‘米颠’。”
《新唐书·李白传》:“李白,字太白,兴圣皇帝九世孙。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颋为益州长史,见白异之,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南史·王僧虔传》:“僧虔善隶书,宋文帝见其书素扇,叹曰:‘非唯迹逾子敬,方当器雅过之。’”
《晋书·王羲之传》:“羲之性爱鹅,会稽有孤居姥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亲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羲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赠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其任率如此。尝诣门生家,见棐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诸子亦皆善书,而凝之尤著。”
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金垆焚宝烟,瑶琴鸣素弦,无非是~调,和那堆风积雪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