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7 04:05:3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17:52:27
“壁上观”字面意思是“在墙上观看”。其基本含义是指旁观者,不参与事情的处理或讨论,站在一旁观察他人的行为和结果。通常带有一种消极的态度,暗示对事情的漠不关心或无能为力。
“壁上观”源于古代文献,特别是《论语》中提到的“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虽然此句未直接出现“壁上观”,但其意涵可以引申为对他人事务的旁观和冷漠。成语强调的是一种不参与的态度,常用来形容那些在他人争论或冲突中选择不表态的人。
“壁上观”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现代社会中,“壁上观”常常被视为一种消极态度,尤其在面对社会问题和集体行动时,强调积极参与的重要性。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旁观者的态度可能导致更大的困境,因此积极参与成为一种社会责任。
“壁上观”给人的感觉往往是冷漠和无动于衷,让人联想到那些对周围事务漠不关心的人。这种态度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出于保护自己的策略,但从长远来看,可能导致个人和社会的隔阂。
在工作中,我曾遇到一些同事对于团队项目的冷漠态度。他们对项目的进展只是壁上观,导致团队的士气受到影响。通过沟通,我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最终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
在一首诗中可以写道:
墙上观影,风景如画,
人间纷争,何必插话。
沉默是金,心中有觉,
壁上观者,难得安华。
这首诗通过“壁上观”表达了对人事纷扰的思考和对内心平静的追求。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是“to sit on the fence”,意为不表态,不参与。虽然字面意思不同,但同样传达了对某事的不参与和中立态度。
“壁上观”不仅是一个描述态度的成语,更反映了人们在面对复杂社会问题时的选择。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个成语,我意识到积极参与的重要性,以及旁观者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理解这种态度可以帮助我更好地描述人际关系和社会现象。
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公乃引军兼行,趣白马。未至十余里,良大惊,来逆战。使张辽、关羽前登,击破,斩良。遂解白马围,徙其民,循河而西。”
《资治通鉴·汉纪·献帝建安五年》:“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建旌旗,豫备走舸,系于其尾。先以书遗谭,为陈祸福,曰:‘足下深沟高垒,坚营勿与战,不过旬日,彼粮尽,必自走。’”
《后汉书·袁绍传》:“绍与操共起兵,绍问操曰:‘若事不辑,则方面何所可据?’操曰:‘足下意以为何如?’绍曰:‘吾南据河,北阻燕、代,兼戎狄之众,南向以争天下,庶可以济乎?’操曰:‘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史记·项羽本纪》:“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
《左传·僖公二十五年》:“晋侯围原,命三日之粮,原不降,命去之。谍出,曰:‘原将降矣。’军吏曰:‘请待之。’公曰:‘信,国之宝也,民之所庇也。得原失信,何以庇之?所亡滋多。’退一舍而原降。”
我只好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