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5 05:35:11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01:08:06
成语“格于成例”由四个字组成。字面意思是“按照已有的范例进行规范或处理”。基本含义指的是在处理事务时,应当遵循已经确立的标准或规则,以保证一致性和合理性。
“格于成例”多出现在古代的文献中,通常用于描述在行政管理或法律实施过程中,遵循既定的规章制度和先例。虽然具体的出处可能难以考证,但这一表达反映了**传统文化中对规范和秩序的重视。
该成语常见于政府文件、法律条文、学术讨论等正式场合。在日常对话中,使用该成语可以表明某个决策或行动是基于合理的原则,而不是随意的决定。
在**传统文化中,规范和秩序被视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格于成例”这一成语体现了对传统规则的尊重和遵循。在现代社会,尽管创新和灵活性愈发受到重视,但在许多领域(如法律、教育等),依然需要遵循既定的标准。
这个成语让我联想到一种严谨和负责的态度,面对复杂问题时,遵循已有的规则可以减少错误和争议。它也提醒我们在行动之前,先考虑已有的经验和教训,以做出更明智的决策。
在我参与的一个项目中,我们需要制定新的工作流程。我建议团队“格于成例”,参考之前成功案例的做法,最终得到了大家的认可,项目也顺利推进。这让我意识到,遵循规则不仅可以提高效率,还能增强团队的凝聚力。
在一首诗中,我尝试融入“格于成例”:
古道遵循成例行,
新舟破浪任风生。
虽欲追寻云外路,
依然须在水中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follow the established guidelines”或“act according to precedent”,它们也强调遵循规则的重要性。在西方文化中,法律和行政的遵循先例同样被视为维护公正和稳定的重要手段。
通过对“格于成例”这一成语的深入分析,我认识到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遵循规范和规则的重要性。它不仅有助于提升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也反映了我们对历史经验的尊重。在现代社会中,灵活与规范之间的平衡是我们需要不断思考和实践的课题。
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不但自知旗人格于成例,向来没个点鼎甲的,便是他在前十名也早密密的得了信儿了。
《明史·刑法志》:“法令既备,吏或格于成例,不能尽其情。”
《宋史·刑法志》:“法令既详,吏或格于成例,不能尽其理。”
《后汉书·崔寔传》:“寔以法令既具,吏多格于成例,不能尽其才。”
《汉书·刑法志》:“法令既明,吏不敢以私意格于成例。”
《史记·平准书》:“是以法令滋章,盗贼多有,吏治者格于成例,不能尽其情。”
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36回:“内中只有安公子此时自知旗人~,向来没有个点鼎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