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3:51:0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1 13:32:33
成语“顿足失色”的字面意思是“脚顿一下,面色变得苍白”。基本含义指因惊恐、愤怒或不安而感到震惊、失去平静,表情和情绪的剧烈变化。
“顿足失色”出自《左传》。在《左传·成公十二年》中有记载,描述了当时发生的一些惊慌失措的情景,表现出人们在面对突发**时可能会产生的情绪反应。这个成语反映了古人对情绪变化的敏锐观察。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顿足失色”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了情绪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内心感受的重视。在现代社会,尽管生活节奏加快,但面对重大时的情绪反应依然重要。因此,该成语在现代语境中仍然适用,尤其在表达对突发**的震惊时。
“顿足失色”带给人一种紧张和惊恐的情感联想,常常让人在思考时产生对突发**的警觉。这种情感反应使得我们在日常表达中更加注重情绪变化的细腻描绘。
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大家分享各自的惊悚经历,我提到在一次旅行中遇到突发雷暴,大家顿时“顿足失色”,纷纷回忆起自己的类似经历,这让我感受到语言的力量和共鸣。
在一篇短篇小说中,可以这样描写: “那一瞬间,天空中划过一道刺眼的闪电,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雷声,整个村庄顿时陷入一片恐慌,村民们顿足失色,四散奔逃,仿佛末日降临。”
在英语中,可以用“pale with fear”来表达类似的情感状态,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同样强调了因恐惧而引起的面色变化。在不同文化中,表达惊恐的方式各有特色,但情感的共性是相似的。
通过对“顿足失色”的学*,我更深刻地理解了情绪在语言表达中的重要性。这一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面对突发**时更加关注情感的细腻变化,有助于提升我的语言沟通能力。
成仓猝莫如所救,顿足失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