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04:45: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3:21:21
成语“文婪武嬉”字面意思为:文(文艺、文化)方面贪婪,武(军事、武力)方面嬉戏。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或一个社会在文化上追求过于奢华、深刻,而在军事上却表现得轻率和玩乐。整体上,强调了文武之间的不平衡,尤其是对军事的忽视。
“文婪武嬉”出自《后汉书·冯异传》。该成语反映了东汉时期社会风气的某种倾向,尤其是文人对于文化的追求和对武力的轻视。历史上,文治武功的平衡非常重要,但在某些时期,文人往往过于沉迷于文学艺术,而忽视了国家的防卫和军事准备,从而导致国家的衰弱。
在现代汉语中,“文婪武嬉”常用于描述某些社会现象或个别领导者、学者对文化的过度追求而缺乏对军事或实际问题的关注。可以在文学作品中出现,也可以在社会评论、政治演讲中被引用,以警示人们保持文武平衡。
在**传统文化中,文治与武功的平衡被视为治国理政的重要原则。文婪武嬉的现象往往反映了一个社会对文化追求的极端化,可能导致对国家安全和军事建设的忽视,进而影响国家的整体发展。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发展,这种现象依然值得关注。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是警惕与思考。它提醒我们在追求文化艺术的同时,不应忘记实际问题的解决,尤其是国家安全和军事问题。它引发联想:一个国家的强盛不仅依赖于文化的繁荣,还需要有强大的国防和军事能力。
在我的学*和生活中,我曾经看到一些同学在追求学术研究的同时,对社会实际问题缺乏关注。我常常在讨论中提到“文婪武嬉”,提醒大家关注国家的安全和我们肩负的责任。
在某个风雨交加的夜晚,城市的灯光透过雨帘闪烁,书桌上堆满了文人笔记。月光洒在窗前,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名为“文婪武嬉”的故事:一个国家的文化繁荣,却在边境上敌军的怒吼中显得无力。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以是“Cultural Elitism vs. Military Pragmatism”,强调了文化精英主义与实际军事需求之间的矛盾。在不同文化中,文武关系的平衡也有不同的理解和重视程度。
通过对“文婪武嬉”的学,我认识到文化与军事的重要性并存,不能偏废。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汉语表达,也让我在思考国家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全面和深入。在未来的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文武平衡的理念。
黄殿、李勇、吴外等,因民弗忍,又窥台吏文婪武嬉,遂谋变也。
《旧唐书·李林甫传》:“林甫性狡诈,文婪武嬉,以权术自任。”
《资治通鉴·唐纪》:“李林甫为相,文婪武嬉,朝政日非。”
《清史稿·和珅传》:“和珅性贪黩,以权谋私,文婪武嬉,天下怨之。”
《明史·张居正传》:“居正为人,颀面秀眉目,须长至腹,勇敢任事,豪杰自许,然深沉有城府,莫能测也。及揽大政,登首辅,慨然有文婪武嬉之志。”
《宋史·王钦若传》:“钦若与丁谓、林特、陈彭年、刘承珪,时谓之‘五鬼’,性皆险狡,善附会,以文婪武嬉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