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3 10:47:10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2:44:12
成语“捶骨沥髓”的字面意思是用力捶打骨头,榨取髓液。其基本含义是比喻对事物进行深刻的剖析或探索,尤其是对某种深层次的、重要的东西进行探究,或是形容为达到某种目的而付出的极大努力和牺牲。
“捶骨沥髓”源自古代的医学和炼丹术。古人认为骨髓是人体中极为重要的部分,只有经过极大的努力(捶打)才能获取其中的精华。成语的形成与当时对医学、生命的理解和重视有关。
该成语多用于文学作品、学术讨论或严肃的演讲中,强调对某种事物进行深入的思考与探索。例如,在讨论哲学、科学或历史时,常常用来形容对某个问题的研究过程。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骨髓被视为生命的源泉,尤其是在中医理论中,强调“髓”的重要性。因此,“捶骨沥髓”体现了对生命深度理解的追求。这一成语在现代社会依然适用,尤其是在强调深度思考与严谨研究的学术环境中。
“捶骨沥髓”给人一种奋发向上的感觉,象征着努力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它让我联想到许多追求理想和目标的人们,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愿意付出更多的努力,以达到自己的目标。
在我的学*过程中,我曾遇到过一项复杂的研究课题。面对大量的数据和难以理解的理论,我选择了“捶骨沥髓”的态度,反复研究,最终成功地完成了论文。这次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这个成语的意义。
在某个古代的故事中,有一个年轻的学者,面对困扰他多年的问题,他每天都在山间打坐,捶骨沥髓,直至有一天,终于领悟到了天道,写下了影响千古的论著。
在英语中,类似于“dig deep”或“go to great lengths”可以表达出类似的意思,但“捶骨沥髓”更强调了探索的深度和艰辛,具有更强烈的文化内涵。
通过对“捶骨沥髓”的学,我更加认识到深入探索知识的重要性。这不仅适用于学术研究,也适用于生活中的各种选择与决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运用这样富有深意的成语,可以让我们的表达更为生动和有力。
今或重困疲羸,力求附益,捶骨沥髓,隳家取财,苟媚聚敛之司,以为仕进之路。
《清史稿·食货志一》:“民困于重敛,捶骨沥髓,以供国用。”
《明史·食货志二》:“民穷财尽,捶骨沥髓,以供租税。”
《宋史·食货志下》:“民力困极,捶骨沥髓,以供赋敛。”
《晋书·食货志》:“民疲于征发,捶骨沥髓,以供军国。”
《后汉书·杨震传》:“百姓困穷,捶骨沥髓,以供王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