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4 19:2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5:59
“怨入骨髓”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怨恨已经深入到骨髓里,形容怨恨非常深重,刻骨铭心。基本含义是指一个人因遭受了严重的冤屈或伤害,而对施加伤害的人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怨恨,几乎无法释怀。
“怨入骨髓”最早出现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强调了怨恨的深度和持久性。虽然具体的出处较为模糊,但这一成语的构成中,“怨”字通常与痛苦、悲伤等情感相关,而“骨髓”则象征着生命的最深层,强化了怨恨的程度。
该成语可以在多种场合中使用: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文化中,怨恨常常被视为一种负面情绪,可能导致人际关系的恶化和社会矛盾的加深。该成语在现代社会中仍然适用,特别是在讨论社会不公、历史遗留问题及其对个体心理的影响时,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
“怨入骨髓”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悲伤和愤怒,这种深重的怨恨不仅影响个体的心理状态,也可能影响其行为方式。联想中,深重的怨恨可能导致报复、冲突等消极后果。
在生活中,曾遇到过因误解而导致的深重怨恨。那段时间,我的心情非常低落,几乎可以感受到“怨入骨髓”的痛苦。后来,通过沟通和理解,逐渐释怀,才明白这种怨恨对自己是多么的有害。
在一首小诗中:
月冷星稀夜漫漫,
怨入骨髓谁人怜。
梦中回首往事浓,
愁肠百结泪千行。
通过诗歌表达了对过往深重怨恨的描绘。
在其他语言中,类似的表达也存在,例如英语中的“deep-seated resentment”或“grudge”。虽然表达形式不同,但核心情感—持久而深刻的怨恨—是相通的。
对“怨入骨髓”的学*让我意识到,在语言表达中,恰当的成语能够更生动地传达复杂的情感。这不仅丰富了我的词汇,也提升了我在表达深层情感时的准确性和效果。这个成语提醒我在面对负面情绪时,寻求理解与释怀的重要性。
文公夫人,秦女也,为秦三囚将请曰:‘缪公之怨此三人入于骨髓,愿令此三人妇,令我君得自愉烹之。’晋君许之,归秦三将。
《宋史·岳飞传》:“飞知之,叹曰:‘使飞得与诸将齿,宁复有是哉!’怨入骨髓,然以母故,终不敢害飞。”
《晋书·王敦传》:“敦既得志,暴慢愈甚,四方贡献多入己府,将相岳牧悉出其门,怨入骨髓。”
《后汉书·皇后纪下》:“后自是怀毒称疾,无复朝会之礼,岁余,遂愤恚死,在位二十三年,葬于洛阳城北的北邙山,谥曰思皇后。”
《汉书·外戚传下》:“皇后自知罪恶深大,朝请希阔,希被诏命,愁思恐怖,悔恨怨怼,入于骨髓。”
《史记·淮阴侯列传》:“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羞与绛、灌等列。”
锜僭侈诛求,六州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