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6 10:38:44
最后更新时间:2024-07-30 21:16:15
“怨家债主”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那些与自己有恩怨关系的人,通常是指因过去的事情而产生仇恨或怨恨的人。这个成语强调了人与人之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那些因债务、恩怨等而产生的负面情感。
“怨家债主”并没有明确的历史典故或文学出处,但它的构成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关于债务和人际关系的文化观念。在古代,债务关系往往伴随着责任和情感的纠葛,因此这个成语可以看作是对这一社会现象的总结。
在日常对话中,“怨家债主”常用于描述某人对另一个人有着复杂的情感,通常是负面的情感。例如,在朋友间讨论某个不愉快的往事时,可以提到“他和他的怨家债主之间的关系真是复杂。”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也可以用于塑造角色之间的矛盾关系。
同义成语:
反义成语:
在**传统文化中,债务和人际关系常常是相互交织的,特别是在家族和朋友之间。古代社会强调义务和责任,因此“怨家债主”这个成语反映了人们对这些复杂关系的敏感性。在现代社会中,随着个体主义的兴起,这种成语的使用可能会减少,但它仍然对理解人际关系中的负面情感有帮助。
“怨家债主”让我联想到人际关系中的紧张和复杂,特别是那些未能解决的旧怨。这种情感反应使我在表达时更加注意与他人的沟通方式,尤其是在讨论敏感话题时。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经与朋友因为一笔共同的投资而发生过争执,最终形成了“怨家债主”的关系。我们之间的信任受到了严重影响,虽然后来我们通过沟通逐渐修复了关系,但那段经历让我深刻理解了这个成语的含义。
在一首诗中:
怨家债主共此生,
情仇交错难分清。
若问何为解千结,
唯有真心与宽容。
这首诗试图表达解决复杂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真诚和宽容。
在英语中,类似于“怨家债主”的表达可能是“frenemy”,指的是表面上是朋友但其实是敌人的人。这种表达也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的复杂性。
通过对“怨家债主”的学*,我对人际关系中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增强了在表达和沟通时的敏感性。这个成语不仅丰富了我的语言表达,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和处理生活中的人际关系。
怨家债主,焚漂劫夺。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王员外因女儿作梗,心中不忿,欲要发作,又看银子到多出五两,又于女儿面上倒不好看,只得收了,择日另撮,不在话下。正是:怨家债主逢今日,毫发何曾欠一厘。”
《太平广记》卷一五八引《玉堂闲话·灌园婴女》:“其园惟恃此女,备洒扫之役,乃终丧而不得一接引,此乃天也,非余之不仁,怨家债主,今有在矣。”
《五灯会元·云居膓禅师法嗣》:“僧问:‘怨家之子,为什么却为亲眷?’师曰:‘岂不见道,怨家债主,自是佛子。’”
《敦煌变文集·目连缘起》:“或有众生,侵损常住,偷劫物者,后作怨家债主,长役身入地狱,无有出期。”
《法苑珠林》卷七:“往昔怨家,债主来报。”
业道受苦及~悉愿布施欢喜。